伍慧明《骨》中华裔美国人身份建构的心路历程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uli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美国多元文化的倡导和华裔美国作家的不懈耕耘,华裔美国文学在过去三十年间异军突起,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关注的是新生代华裔美国作家伍慧明和她的处女作《骨》(1993),此书一经问世便引起巨大轰动,获得评论界和读者的一致赞誉。由于《骨》的巨大成功,伍慧明成为继汤亭亭,赵健秀,谭恩美之后当代华裔美国文坛上悄然升起的一颗璀璨新星。虽然《骨》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好评,但多数评论家和读者对其的关注,仍主要局限于一部个人自传,一部再现华人移民真实生活和悲惨经历的自传,而鲜有人对文学文本内部的深层内涵进行深入的剖析。伍慧明从个人经历出发,运用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把家庭问题提升到历史文化的层面,使之成为一部将个人、家庭及民族的历史编制在一起的民族寓言。在离散文学文本中,对自我身份和民族文化身份的求索无疑是作品关注的重要主题。《骨》中金山苦力梁爷爷怀揣“落叶归根”的夙愿远涉重洋来到美国以求经济上的成功,而他的遗骨却像幽灵一样永久地漂泊在了异国他乡。利昂和杜尔西执着地追逐着虚幻的美国梦以求“落地生根”,却彻底沦为了生活的奴仆。处于双重文化背景之中的ABC,不得不在两个世界之间挣扎,为寻求归属感进行艰辛的探索。作为“失根群组”代表的安娜,徘徊于两种文化之中不能自拔,不得不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为“斩草除根”代表的尼娜则采取完全同化的策略以寻求异域他乡的归属感,却再次落入精神孤寂的轮回之中;作为“寻根问祖”代表的莱拉和梅森最终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找到了“第三空间”,成功建立了华裔美国人身份。因而本文试图从象征主义角度对文本进行系统地分析,从而赋予伍慧明笔下的家庭故事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骨》不仅仅是一部表现个人和家庭生活经历的自传文本,也是重写百年来被主流社会排斥至边缘的华裔历史文本,寻求身份认同的心路历程。
其他文献
近年来,言据性研究是一个颇受语言学家青睐的课题。言据性(evidentiality)主要是指说话人对知识的来源以及可靠性的说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功能主义逐渐兴起,Chafe和其他国外
本论文旨在针对持续了十年之久的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基础英语教学阶段所进行的课程改革,即RICH所蕴涵的“知”的方式和表现形式进行探索。本文试图探索RICH
采用絮凝实验、静态阻垢实验和缓蚀动态挂片实验分别对聚硅硫酸铝(PSAS)的絮凝、阻垢、缓蚀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SAS投加量为4mg.L-1时,水样去浊率达94%,在相同的实验条件
阿瑟·米勒(1915-2005)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戏剧界的三巨头之一,他为美国戏剧文学的繁荣付出了六十多年的努力。作为一名现代杰出的戏剧文学评论家,他对戏剧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