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位于中蒙边境的二连-东乌旗铜多金属成矿带,其中既有晚海西期(C-P)规模宏大的NEE向岩浆岩带,又被燕山期岩浆活动所改造。两期(海西期和燕山期)岩浆活动中的富碱中酸性侵入岩与铜(金)矿床(点)具有密切的空间分布关系,因此具有极为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本次研究对东乌旗地区进行了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中共采集一幅土壤样品1188件。在收集前人另外三幅1∶5万土壤测量数据后,与本次土壤测量数据进行综合处理,提取全区统一异常下限,圈定全区单元素异常图、综合异常图,并对综合异常进行解释评价。通过研究区内1∶5万土壤测量,共划分综合异常30个。根据《地球化学普查规范》(DZ/T0011-2015)对区内异常进行分类,共划分甲类异常1个,乙类异常13个,丙类异常16个,异常西部及南部异常强度较高、规模较大地段已处于前人圈定的矿权范围内,本次仅对其进行成矿地质背景、成矿规律、矿体矿化特征进行综合研究。本次研究还对异常东部及南部无矿权登记,铅、锌、银、汞、铜、钼、镍、锑等元素异常发育地区进一步开展异常查证工作。通过对东乌珠穆沁旗地区进行1:5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了解区域成矿地球化学背景,圈定了化探异常,结合地质背景与成矿条件,以及地表矿(化)点、蚀变带分布,对化探异常进行定性解释,发现矿化有利地段,缩小找矿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