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山屯始建于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间),属于滇黔古驿道上设置的军屯(后发展为商屯),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被多座山体包围,且村落本身也是依山而建,整体格局保存较为完好且其空间构成具有独特性。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 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但是目前,云山屯村落的针对性研究较少,且未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对其屯堡建筑的传统营造技艺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在近几年中,笔者跟随郭璇导师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我国近现代战争系列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研究”(51578083),持续开展西南地区传统聚落和民居的相关研究,对此次论文选题和主要内容的确定已有一定时间的基础和积累。2018年暑假期间笔者赴贵州安顺云山屯参加“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对云山屯内传统屯堡民居——“金家小院”自己动手进行修复;2018年12月笔者再赴云山屯深度走访工匠师傅们,进行了实地补充调研。依据调研成果,全文共分六章,对云山屯建筑空间形态与传统营造技艺研究进行探讨,为今后屯堡聚落的研究、传承、保护及发展提供参考。
第一章论述了选题背景和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梳理屯堡与传统营造技艺的研究现状,最后指明研究范围与内容,并对研究思路进行梳理,展示研究方法和框架。
第二章论述了云峰八寨和云山屯两个部分的历史溯源。在对云峰八寨进行研究时,首先对云峰八寨和云山屯的关系进行探讨,说明在研究云山屯之前研究云峰八寨的必要性;其次对云峰八寨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梳理,找出其发展规律并进行总结。在对云山屯进行研究时,首先笔者将其分为前、中、后屯三个部分进行村落历史沿革梳理;其次从云山屯的自然环境、村民概况与溯源、民俗与文化、村落经济结构四个方面对现状进行综合概述。这一章节对云峰八寨和云山屯历史溯源的梳理旨在为第三、四章对其空间体系和建筑形态的研究以及对屯堡建筑传统营造技艺的研究作好历史背景和空间关系的铺垫。
第三章则论述了云峰八寨和云山屯的空间体系和建筑形态,由宏观到微观层次性展开论述。首先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村寨的选址以及之间的关系、典型村寨分析四个方面论述了云峰八寨的规划布局特点;然后从选址、村落规划布局、重要空间节点三个方面论述了云山屯独特的空间构成;之后从建筑类型出发,对云山屯内具体的建筑单位进行剖析。
第四章从非物质的角度对黔中屯堡建筑的传统营造技艺进行调查研究。以云山屯为范围、“金家小院”为具体案例、现存传统工匠为线索,首先对云山屯地区影响营造技艺的环境因素及营造技艺的保存现状进行田野考察;其次,以采访的方式对健在传统工匠的基本情况、祖上溯源、技艺传承情况进行考察;最后,对屯堡民居建造的备料情况、常用建筑工具、传统营建工序、营建中重要仪式这四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整理。
第五、六章基于之前章节的研究,对云山屯的价值进行了综合性的评述,指出云山屯现状保存完好部分以及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思考,最后进行总结,指出不足。
第一章论述了选题背景和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梳理屯堡与传统营造技艺的研究现状,最后指明研究范围与内容,并对研究思路进行梳理,展示研究方法和框架。
第二章论述了云峰八寨和云山屯两个部分的历史溯源。在对云峰八寨进行研究时,首先对云峰八寨和云山屯的关系进行探讨,说明在研究云山屯之前研究云峰八寨的必要性;其次对云峰八寨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梳理,找出其发展规律并进行总结。在对云山屯进行研究时,首先笔者将其分为前、中、后屯三个部分进行村落历史沿革梳理;其次从云山屯的自然环境、村民概况与溯源、民俗与文化、村落经济结构四个方面对现状进行综合概述。这一章节对云峰八寨和云山屯历史溯源的梳理旨在为第三、四章对其空间体系和建筑形态的研究以及对屯堡建筑传统营造技艺的研究作好历史背景和空间关系的铺垫。
第三章则论述了云峰八寨和云山屯的空间体系和建筑形态,由宏观到微观层次性展开论述。首先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村寨的选址以及之间的关系、典型村寨分析四个方面论述了云峰八寨的规划布局特点;然后从选址、村落规划布局、重要空间节点三个方面论述了云山屯独特的空间构成;之后从建筑类型出发,对云山屯内具体的建筑单位进行剖析。
第四章从非物质的角度对黔中屯堡建筑的传统营造技艺进行调查研究。以云山屯为范围、“金家小院”为具体案例、现存传统工匠为线索,首先对云山屯地区影响营造技艺的环境因素及营造技艺的保存现状进行田野考察;其次,以采访的方式对健在传统工匠的基本情况、祖上溯源、技艺传承情况进行考察;最后,对屯堡民居建造的备料情况、常用建筑工具、传统营建工序、营建中重要仪式这四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整理。
第五、六章基于之前章节的研究,对云山屯的价值进行了综合性的评述,指出云山屯现状保存完好部分以及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思考,最后进行总结,指出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