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埔古港古村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中国传统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其村集体用地上,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工业厂房与古村传统风貌不相协调,破坏了历史环境风貌的整体性。一方面,这些随着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逐步衰败的工业厂房亟需改造,以便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相协调;另一方面,这些工业厂房作为当地村集体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承载了当地居民及外来务工人员的集体记忆,旧厂房改造应兼顾其工业记忆的保存与场所精神的延续。本研究从“风貌协调”的视角切入,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港古村的历史风貌特征及旧厂房的工业风貌特征进行具体阐述与总结,为旧厂房(区)的改造提供相关依据。希望能够以旧厂房(区)改造为契机,提升黄埔古港古村景观风貌的整体性,塑造能够体现场地不同发展阶段历史记忆的特色风貌,延续城市文脉、打造城市特色。本研究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类型学方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梳理了国内外在历史风貌保护与协调、工业景观改造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总结了研究范围内古港古村与工业厂房的典型风貌特征;调查了不同人群对旧厂房的使用需求及对旧厂房改造的态度。主要结论可以概括如下:1、场地历史是一个持续累积并动态演变过程,不能粗略地以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概括场地整体特征,即便在古港古村历史环境中,也不能片面的以其传统历史风貌完全覆盖场地内其他历史时期所遗留的特征;2、黄埔古村在街巷空间、广场节点、绿化类型等方面具有典型特征,在旧厂房(区)的改造中应加以借鉴沿用,从而呼应古村整体风貌特色;3、黄埔古村的民俗活动和黄埔古港的港口精神是场地重要的人文景观要素,旧厂房(区)的改造应充分表达相应的文化内涵,在非物质层面体现风貌的整体性;4、旧厂房(区)的改造应该兼顾场地中不同的使用群体,统筹考虑商铺店主、游客、当地居民等不同群体的使用需求。研究通过对场地内两种不同风貌特征的详细阐述,结合对场地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尝试提出黄埔古港古村旧厂房改造的景观策略,对同类型的历史环境中旧厂房(区)的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