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觉·现实·实在 ——刘慈欣科幻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引论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_c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种创作观念都有自己的逻辑,刘慈欣也不例外。但与众不同,刘慈欣的创作观念具有矛盾性:一方面,刘慈欣强调科幻的灵魂是科学,“科学之美”和“技术之美”,构成了科幻小说的美学基础。甚至认为科幻只描述自己的想象,创造一个科幻形象,而不是“主流文学”所关注的人;另一方面,刘慈欣又摆脱不了现实“重力”的牵引,极为认同“科幻文学是唯一现实的文学”这样的主张,认为从科幻的想象世界中看现实,能使我们对现实有更真切、更深刻的认识。这种矛盾在揭示观念的内在紧张的同时,也在写作层面形成了“科幻”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在为刘慈欣提供深层写作动力的同时,也在表层形成了独特的文本症候:利用宇宙时空观形成的因果关系、硬性科技元素及多异族恒星际文明形象,不断构造“现实—科幻”或“科幻—现实”连接点,读者循着这些连接点,形成对宇宙、文明、人的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崭新认识,并尝试思考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在刘慈欣创作的不同阶段,虽然这种张力关系在不断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科幻”所带来的来自未来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主流文学”现实书写的成规和策略,打破其所提供的“真实”的幻觉,揭开了个人乃至整个人类实在性的生存图景。第一章,论述刘慈欣从现实出发的科幻书写。从生存现实的暧昧性、政治哲学的思辨性和伦理道德的延展性三个方面,刘慈欣汲取现实主义创作经验,在多种欲望被想象与言说而形成的现实幻觉上,硬性接入科幻叙事,通过由现实向科幻的转换,形成“现实—科幻”连接点,引动读者进入自己的科幻世界,进而思考“现实”幻觉,感知其背后的实在本相。第二章,论述刘慈欣以现实为依归的科幻书写。刘慈欣摆脱“主流文学”提供的现实幻觉,以或然叙事把握科学、技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书写一种看似单纯、空灵的科幻作品。然而,在这些幻想性文本内部,隐含着多种由科幻向现实转换的路径,形成“科幻—现实”连接点。具体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人类与异族相遇,异族或为前人类文明的恐龙,或为尚未进入现实视界的外星人。在这样的文本中,人类凝视异族的同时,异族也在凝视人类。互为他者的叙述视角,引动读者去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真实,思索人类“理想自我”应该具有的细节;二是引入未知科技,弃置已有科技,以可能性运用科学、技术,使人类社会展现出迥异以往的存在面目,并形成不同形态的乌托邦叙事。究其本质,这些幻象是刘慈欣对“自我理想”的想象,试图诱使读者沉浸其中,在多重新世界幻象的相互映射下,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认清“现实”必然具有的未来属性,并在这个向度上作出最初的筹划。第三章,论述刘慈欣科幻现实主义创作背后的双重动力。任何文学创作的动力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刘慈欣科幻现实主义的现实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科幻作家的使命感。新世纪以来,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已成为文坛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不仅是主流文学的使命,而且也是中国科幻文学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中国科幻文学必然与中国现实紧密相关,刘慈欣正是从这种使命和要求出发,通过科幻现实主义的写作实践,为中国科幻文学找到了自身特色,赢得了在世界科幻写作中应有的位置。二是对科幻小说时效性的追求。无论是科学还是现实都在发展变化,这就要求科幻作家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时效性会使刘慈欣早先的作品逐渐失去科幻的“魔力”,但时效性也能促使刘慈欣秉承传统“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追踪、关注现实发展,反思、批判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时效的推动,使刘慈欣对现实背后的各种欲望保持好奇,并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创作更多科幻作品,让各种欲望在想象和虚拟的现实中得以凸显和赋型。
其他文献
我国初中生抑郁检出率较高,原因之一在于部分家长采用父母心理控制的方式教育孩子,但当前父母心理控制对初中生抑郁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其作用机制也不明确。本研究试图通过探究初中生感知到的父母心理控制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以了解父母心理控制是如何引发初中生抑郁情绪的,并进一步明确心理资本和孤独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对黑龙江省781名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后使用SPSS25.0和Amo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能力,在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时,与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心灵融为一体,在情感认知上与作者共鸣,在文本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是一个由浅至深,由易至难的过程,对文本基本内容的掌握较为容易,但是理解文本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是个“高难度”的任务。阅读文本的方式有两种:连贯阅读和焦点阅读。焦点阅读对文本深度阅读,对文本中的逻辑意义、思想情感
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始终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尤其在2017年之后,国内学界对农村基层治理及现代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本文通过对R县X镇农村基层治理现阶段基本情况的调查,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总结问题成因,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并根据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基本情况提出农村基层治理发展对策,并且求证之前一些学者关于农村治理的观点,加深我们对农村基层治理的理解和认识,以此丰富农村
政府作为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主体,肩负规划编制、文化保护与开发、提供公共服务保障等重要职能,对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和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福建省永泰县嵩口镇为案例,对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政府在推进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文化旅游特色小镇规划编制不科学,政府过度包揽文化旅游特色小镇项目建设和投资运营,文化资源挖掘、开发与保护力度不足,公
2015年10月,国家出台了“全面二孩政策”,即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这是人口生育政策的再次调整。女性作为生育主体,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其职业发展问题首当其冲。本文将研究对象缩小至女教师,探讨其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职业发展问题,结合其他国家对生育女性职业发展保障措施,提出女教师职业发展的解决措施,对积极响应国家全面二孩政策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
近年来,互联网社会领域衍生出的网络舆情问题挑战着政府的传统管理体系。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治理网络舆情风险问题已然成为当代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网络舆情风险治理对基层地方政府来说无疑是一大难题,如何有效认识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风险治理过程中的现实困境并探索出有效解决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论文研究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乾嘉时期汉学复兴,士人研究经学喜习篆书,乾嘉学派兴起,学者江声的学术研究和日常书写习惯在其中有很强的典型性,可以概括为“无不以篆”。本文审慎地、尊重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希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有一点作用。论文中,尝试从汉学思想的继承、乾嘉学派的形成与江声的师承、交游等方面分析江声“无不以篆”篆学观念形成的原因与实践,对后世的影响,进而得出启示,具体说,整篇论
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创新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不仅要产出原创性的科研成果,也要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英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办学质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研究型大学在教学与科研方面都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探索英国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经验,发现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教学与科研协同培养人才的方式是它们的重要特征。基于此,本文试图全面地探索英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协同育人机制,以期为我国“双一流”建设大学的人才培养提供
福州市学前教育迈入新发展时期,面临学前教育供需矛盾加剧、资源分布不均凸显、结构性矛盾突出等新旧积聚的问题,运用好政府购买工具越来越成为福州市政府转变职能的必然要求和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的迫切需要。事实上,福州市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作为构建服务型政府职能的重要政策工具,对弥补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满足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福州市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运行过程中,却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
本文以明代公案小说集女性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细读公案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学、社会学、法律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尤其是将社会性别理论、角色理论与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力求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明代公案小说集女性群体的生存状况、性别角色、法律意识等方面进行考察和客观评价。通过对公案小说专集中的女性身份、女性题材类别、女性婚姻生活书写、女性贞节观书写以及犯奸暴力文本中的案例等五个方面进行重点考察和解读,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