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的地位经历了从边缘化到逐步受到重视的过程。一方面,传统的翻译研究更为注重原文和源语文化,译者被视为原文的“奴仆”;另一方面,受语言学派的影响,翻译活动被局限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对译作的研究多从语言层面来分析等值问题,比较得失,忽视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客观存在和重要作用。后来,随着德国功能理论等学派的兴起,以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形成了面向译语文化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不但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更使得译者主体性问题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我国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就文学翻译的创造性的讨论,在近年来大量涌现的翻译研究文章中,译者的主体性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为译者主体性研究取得进步而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之处。当前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来探讨的。不可否认,文学翻译在推动不同民族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非文学翻译却占据了更大的比例,它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各个领域,大型的国际机构、跨国公司的运转,研究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等之间的交流都离不开非文学翻译。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在翻译对象、性质、目的和操作方法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尊崇原文的条件下的一种“艺术再创造”;而非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对整个翻译活动和翻译结果的控制,要求译者突破母语思维逻辑的束缚,剥离出原文的准确信息,以实现最简洁最有效的交流;又如文学翻译强调原文至上,强调形象思维,尊崇“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而非文学翻译则优先考虑译文的目的,强调逻辑思辨等等。因此在讨论译者主体性问题时,有必要将二者区分开来。本文旨在突破用文学翻译的思维与标准来衡量和评价一切翻译的现状,比较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区别,从非文学翻译的角度来讨论译者主体性的问题,阐释非文学翻译对译者的要求。本文研究中提出的主要问题包括:1.何为译者主体性;2.非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区别;3译者在非文学翻译中是如何发挥其主体性、主导翻译过程并控制翻译结果的。研究方法包括两部分,一是对历史和理论的梳理;二是采用描述的方法,使用对比、分析、举例等来阐述非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根据研究思路,本文主要分为四章,外加前言和结语。前言部分主要指出译者地位长期边缘化的现实及原因,同时介绍新的译学理论对于构建研究译者主体性研究框架的作用;第一章将介绍哲学上的主体性,对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进行界定,梳理近年来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成果,并分析其不足和局限之处;第二章简略介绍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第三章主要介绍非文学翻译,并比较其与文学翻译的区别;第四章着重探讨非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并藉由实例来阐述译者主体性在非文学翻译的实践操作层面是如何体现的。结语部分,通过对本文欲解决的问题做出简明扼要的回答,同时希望引起译学理论研究者、翻译实践者对非文学翻译的重视,加强对非文学翻译的研究和翻译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