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非融合技术在腰椎间盘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Wallis系统正在被日益重视。但是由于腰5/骶1节段的特殊性,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本课题通过分析Wallis系统(棘突间非融合动态稳定系统)的应用原理及构造,腰5/骶1节段的生理解剖,并通过临床病人的应用及回访,探讨Wallis系统(棘突间非融合动态稳定系统)在腰5/骶1椎间盘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并提供相关的数据分析,为术前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1.准备阶段:对相关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疾病的临床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系统掌握相关发病机制及生物力学原理,明确热点问题,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进而完成临床病例的搜集整理与对比分析。2.临床研究:统计自2008年10月-2012年8月手术病例,单纯腰5/骶1椎间盘病变58例,成功应用Wallis系统(棘突间非融合动态稳定系统)治疗单纯腰5/骶1椎间盘疾病37例(A组),占所有病人总数63.8%;非应用Wallis系统(棘突间非融合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者21例(B组)。58例患者均为单纯腰5/骶1椎间盘病变,不合并有其他节段的椎间盘问题。58例腰5/骶1节段椎间盘病变患者,均符合Wallis系统(棘突间非融合动态稳定系统)应用指征。术前经仔细测量腰5/骶1节段等比X线侧位片显示的腰骶椎间盘角、腰5棘突及骶正中嵴的高度,初步判定是否可术中应用Wallis系统(棘突间非融合动态稳定系统)。所有患者均经正规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无①Pfirrmann MRI V度腰椎退变;②腰椎滑脱;③骨质疏松症;④非特异性腰痛;⑤Modic2and Modic3型腰椎退变等手术应用禁忌症。手术均采用第二代Wallis系统(棘突间非融合动态稳定系统)为置入物。3.影像学测定术前拍摄腰椎正侧位等比X线平片,根据Wallis系统的构造,分析腰5骶1节段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受力分析,我们认为Wallis系统能否置入,主要与以下数据有关,并进行了仔细的测量。判断有无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测量腰骶椎间盘角,即L5椎体下缘所做直线与Sl椎体上缘所做直线的交角;L5棘突高度,即L5棘突后缘顶点至椎板边缘的高度;骶正中嵴高度,为第一骶椎对应的骶正中嵴的高度;L5棘突与骶正中嵴的夹角。初步判定术中可否置入Wallis系统(棘突间非融合动态稳定系统)。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i±s表示,各项指标组间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测量的腰骶椎间盘角,L5棘突高度,骶正中嵴高度,L5棘突与骶正中嵴的夹角的数据输入统计软件,分析求得满足置入Wallis系统(棘突间非融合动态稳定系统)的最小值。结果:A组患者术后9天拆线时VAS评分与B组比较(P<0.05),术后随访A组与B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A组置入Wallis系统(棘突间非融合动态稳定系统)治疗效果优于B组非置入组。提示Wallis系统(棘突间非融合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5/骶1节段椎间盘病变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结论:对于腰5骶1椎间盘疾病的治疗,减压后置入Wallis系统(棘突间非融合动态稳定系统)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置入组。提示Wallis系统(棘突间非融合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5/骶1节段椎间盘病变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并且通过术前对X线相关数据的测量和分析,得出了部分参考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均满足以下条件:①腰骶椎间盘角≥10°;②L5棘突与骶正中嵴的夹角≤120°;③L5棘突高度≥15mm;④骶正中嵴高度≥12mm。⑤L5无游离棘突。提示腰5/骶1节段术前影像学测量如满足上述五个条件,则术中基本可置入Wallis系统,可为临床治疗腰5/骶1椎间盘疾病的非融合置入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但是,动力固定的治疗机制是控制退变节段的异常活动,使运动节段的应力传导模式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由此也就产生了以下问题:合理的运动控制范围是多少?如何确定引起症状的活动范围?固定器械合理分担固定节段的载荷是多少?现在对于各种腰椎动态稳定系统的生物力学及运动学研究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研究的进步,对各种动力稳定系统研究日益深入,对其生物力学及运动学特性的特征了解将会不断加深,为临床使用将提供越来越成熟的经验和指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随机、对照、前瞻的临床研究,将不断的对其治疗的适应征和治疗效果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结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断的互相促进彼此的进步。另外,在椎间盘载荷减少和适宜的条件下,椎间盘亦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目前基因治疗椎间盘病变是一项很有前景的研究。应用动力性固定系统可以加快椎间盘基因治疗的修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