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薄壁件装配中多尺度几何特征复合测量方法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h200603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型飞机的研制水平是国家工业、科技等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飞机部件装配作为飞机研制的关键环节,其精准执行对提高飞机气动性能和服役安全至关重要。然而,对于如平尾升降舵等由薄壁类零件构成的飞机部件,需以工装为定位基准进行装配,飞机零件尺寸误差、工装实时定位误差都将诱发飞机部件装配超差。同时,飞机部件与工装之间几何误差耦合交错、相互扰动,致使飞机关键薄壁件形面超差与工装定位器精度丧失同时发生且互为诱因,难以保证装配精度和质量,迫切需求装配过程中飞机关键薄壁件形面及工装定位器全场位移等几何特征协同测量,进而实现最佳装配。但由于部装过程中测量范围大、空间受限、环境干扰,加之飞机零件与工装定位器尺度不同、飞机零件形面复杂、工装定位器结构异形,使得全场多尺度几何特征的高精度、高效率测量十分困难,严重制约了我国飞机研制水平的提升。因此,研究大范围内多尺度几何特征测量方法对于保障飞机部装精度、优化飞机制造工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现有几何测量手段在精度、效率、测量可达性等方面的局限,利用摄影测量的大范围快速测量能力及小尺寸距离传感器在受限空间内的非接触高精度测量优势,提出了基于摄影与距离传感复合的多尺度几何特征测量方法,以实现部装过程中飞机升降舵等大尺度薄壁件形面的原位测量与工装定位器等小尺度异形结构全场位移信息的在线获取。首先,建立了受限空间内基于一维测距信息的三维位移升维测量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摄影及距离传感复合的大尺度飞机薄壁件形面自动随形测量方法,并同时考虑刚性位移与弹性变形,研究了受限空间内小尺度异形工装定位器全场位移的实时估算方法,最后搭建了大范围内多尺度几何特征快速高精度测量系统,并对以上方法进行验证和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空间受限、测量遮挡等约束条件下三维信息高精度测量问题,提出了基于一维距离传感器虚拟测量原点与单位位移矢量构造的三维位移升维测量方法。首先,根据距离传感器量程范围内各区域的非线性度差异,构建了基于分区权重优化的测距精度后线性化校准模型,并采用标称距离验证了距离传感器校准后的绝对距离测量精度;然后,构造了测量原点与单位位移矢量作为距离传感器虚拟外参数,建立了蕴含一维测距信息与虚拟外参的三维位移升维测量模型,提出了虑及标定样本不均衡分布的传感器外参加权标定策略,实现了空间受限内基于距离传感器一维测距信息的三维位移升维测量。(2)面向大尺度飞机薄壁件形面原位检测需求,针对摄影测量精度受表面强反光影响、形面复杂致使自动化高效检测难实现等问题,提出了摄影测量与距离传感复合的非接触自动随形快速测量方法。首先,结合距离传感器不受环境光干扰的测量特性与摄影测量的大范围测量能力,建立了蕴含形面一维测距信息与摄影靶标全局转换关系的复合式坐标测量模型;然后,基于总体最小二乘算法,构建了单次测量过程中形面局部重建模型,采用离散微分几何算法,解算单次测量过程的测量中心及测量方向;最后,基于多次测量信息,建立形面全局拟合模型,采用形面拟合信息构造测量中心与测量方向的预测函数,进而在线规划测量路径,实现了大尺度形面自动随形快速测量。(3)针对工装定位器在测量可达性差、位移偏差诱因多源化、测量信息有限等约束条件下全场位移的高精度在线获取问题,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定位器刚性位移与弹性变形的全场位移高精度快速估算方法。首先,基于刚性假设,建立了定位器数模信息与观测信息驱动的刚性位移场快速估算模型;然后,通过定位器数模信息与仿真分析,分别表征了观测空间与非观测空间的几何结构关系及弹性变形规律,构造了弹性变形规律约束条件下非观测空间弹性变形的高精度优化求解模型,实现了工装定位器在刚性位移与弹性变形叠加状态下全场位移的高精度快速估算,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4)基于以上方法研究,搭建了多尺度几何特征复合测量系统,面向某型号飞机升降舵装配过程,在实验室、飞机部装现场开展了测量与估算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平尾升降舵模拟件形面(≈1760mm×460mm)的原位测量,形面平均拟合误差为0.121mm,测量过程可在208s内完成,较同等硬件条件的摄影测量方法在精度和效率上分别提高了 34%和39%(摄影测量方法,形面平均拟合精度0.184mm,耗时341s),满足部装现场升降舵壁板形面重建精度要求(0.15mm);对于部装现场大尺寸测量范围(3m×7m)内工装定位器位移场在线获取,所提出方法可在受限空间内有效测量关键点三维坐标,并基于测量数据快速估算全局位移,估算位移场最大误差为±0.071mm,估算时间可控制在0.48s以内,满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精度(±0.076mm)及时效性(<1s)要求。
其他文献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资源环境负面影响巨大。与传统建筑比较,发展绿色建筑是贯彻“四节一环保”理念,改善人居环境、降低建筑能耗、缓解能源问题和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作为建筑业新兴计算机辅助技术,已被认为是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有效手段。目前绿色建筑与BIM结合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绿色建筑中BIM应用价值
20世纪80至90年代,为了缓解爆炸式人口增长带来的居住问题,我国建设了大量的适应性住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住房出现了诸多问题,已逐渐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特别是对于老年居民,由于身体机能的不断衰弱,住区内陈旧的建筑环境给老人的生活带来重重阻碍,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本研究着眼于老龄化背景下中国既有住区中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提升问题,采用生态系统理论结合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既有住区中影响老
底渣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后的产物,具有砂性材料类似的性质,可作为路基填料。论文以底渣和黏土的混合体——底渣混合土为研究对象,拟将其作为路基填料,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室内试验,得出了其强度变形特性。具体研究如下:对底渣进行了颗粒分析试验,得出了按颗粒组成分类底渣为砂类土,属于粗粒土,且级配不良。分别对不同混合比例(底渣黏土1:0,5:1,4:1,3:1,2:1,1:1,0:1)的底渣混合土进行重型
武汉市人民政府文件武政[2019]30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经研究,现将《武汉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9年9月7日武汉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方案为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办好2021年国际《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根据国际《湿地公约》、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有关规定和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方案。一、工作目
期刊
我国是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建构筑物结构和基础设施抗震防灾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又始终是土木工程不断解决新的挑战和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建筑结构预制装配化是我国建筑工业化、信息化乃至智能化的必由之路,其中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量大面广、结构体系创新与抗震性能提升是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是高层建筑结构的主要抗侧力体系,其预制装配构造连接与抗震性能成为制约装配式高层建筑结构发展的瓶颈。本文
学科大概念的研究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许多国家把学科大概念写进课程标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出学科大概念,课程标准指出:“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事实上,大概念教学理念并非只适合高中阶段,同样适宜于大学数学教学.目前,国内关于学科大概念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研究数学学科大概念及其
鱼雷锚一种适用于深海的新型锚固系统,具有操作简单、安装方便和造价低廉等优势,包括锚尖、锚杆、锚翼和锚端等部分。鱼雷锚从海床上预设高度释放,依靠自重获得贯入初速度;贯入海床一定深度后,通过锚链按设计角度与浮式海洋平台连接,由锚-土界面摩擦、锚端端承力和锚尖反向端承力共同提供承载力。鱼雷锚锚尖形状影响贯入阻力和反向承载力。然而,鱼雷锚锚尖贯入阻力及抗拔承载力的理论研究仍相对不足。精准测量土体强度是研究
航空航天装备在装配过程中需要通过铆钉或螺栓将大量零件或部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连接,为此需要预先在航空航天构件上进行制孔。航空航天构件装配制孔具有加工数量庞大、作业环境复杂等难点,尤其是我国新型号航空航天装备在研制或批产的过程中,面临难加工材料用量大、大直径大深度装配孔数量多、制孔质量要求高等难题,对制孔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现有的麻花钻钻孔结合扩孔、铰孔的传统制孔工艺由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已难以满足难
空调系统的节能运行控制对建筑节能有着重要意义;在空调系统总能耗中,空调水系统输送能耗比重较大,是空调系统节能的重点之一。为降低空调系统的输送能耗,水泵变频变流量控制逐渐成为空调系统节能运行调控的主要研究方向,并广泛用于实际工程之中。本文通过对实际工程和大量文献的研究发现,空调水系统水泵变频控制仍存在以下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循环水泵变压差设定值的控制参考依据,无法实时反映热能供给最不利的末端空调用户
核电作为清洁能源是我国未来积极发展的能源之一。其中核电站安全是保障核电工程安全运营的关键。近些年,中国核电站的装机容量逐年增加,且分布区域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延伸。良好地基的日渐减少促使核电站的基础形式逐渐由刚性基础向柔性基础发展,大型桩筏基础在核电站基础中的应用变得非常重要。一般认为对于重要建筑物通过增加用桩量和桩土置换率可提高桩筏基础承载力和整个结构的安全性能,而实际情况是桩土相互作用和过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