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亦舒小说的爱情书写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亦舒小说研究中,爱情书写是研究者颇感兴趣的话题,只是研究还不够全面。特别是对于其男、女同性恋写作的研究尚没有深入挖掘;另外,亦舒十几岁即读完《鲁迅全集》,并多次提到鲁迅对她创作的影响,然而亦舒的言情小说如何继承鲁迅的文学精神,具体如何表现,至今尚没有深入探讨。亦舒爱情书写有四方面特征:首先,亦舒爱情书写继承“五四”人的文学的精神,秉承香港文学关注平民生活的传统,关注都市平民个体的爱情世界。她写得最多的是婚外恋、畸形恋、同性恋,除此之外还有科幻爱情。亦舒小说流露出来的对爱情的态度是矛盾的,她一方面肯定和赞美精神纯净的爱情,另一方面又书写爱情幻灭、婚姻破碎的现实,由此构成冷峻的“港式”爱情世界。其次,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亦舒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之处在于表现了经济和精神的独立很少能给都市女性带来爱情的幸福,随之而来的是她们面临着寂寞的情感困惑。再者,“房子”等意象的描写和幽默、泼辣的杂文风格叙述语言,生动地呈现出都市人寂寞的精神状态。最后,对爱的缺失性体验和中西文化碰撞产生的价值观混乱,使亦舒对现实产生深刻的怀疑。由于自身天资聪慧和对中外文学营养的吸收,亦舒保留了一颗追求美好的纯净心灵,并执着地以爱情为题材进行创作,在爱情书写中思考人生的价值。这种的思考与她同时代的读者产生共鸣,爱情书写吻合了都市读者的阅读需求,小说获得了流行。   总之,亦舒的言情小说是在物质需要和精神自由的契合点上书写爱情,由此表现出都市人孤独寂寞的精神焦虑和对温暖人情的渴求,作者以悲悯的情怀反思中国人生命个体在社会由农耕文明向工商文明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其爱情写作一方面以功利的态度寻求人生意义的实现,另一方面又以超然的态度看待生命的价值,给予读者某种人生的启发。亦舒的都市爱情书写模式以通俗的取材和活泼的写作方式获得读者的欢迎,可以为当下大陆文坛的都市爱情书写提供有益的参考。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语料库研究和语言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考察了留学生习得动词“到”作为结果补语的情况。研究发现,动词“到”作为结果补语根据动词和名词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四
学位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力求充分贴合所教学生的主观实际情况采取具体的教学策略,结合相关教学实践经验,以“疑问”“生活”及“手段”为切入点,就切实提高小
期刊
本文采用实在论的历史研究方法,对梁实秋1938年12月1日正式接编《平明》时发表的《编者的话》引发的“与抗战无关”论论争的过程进行详尽的梳理,对梁实秋担任《平明》主编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