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醉茄素A(WithaferinA,WA)是印度传统药用植物南非醉茄(Withaniasomnifera,WS)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TandemMassSpectrometry,HPLC-MS/MS)方法,用于测定尾静脉注射(4.5mg/kg)和口服灌胃给予(0.5、1.5和4.5mg/kg)醉茄素A后,醉茄素A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情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醉茄素A(WithaferinA,WA)是印度传统药用植物南非醉茄(Withaniasomnifera,WS)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TandemMassSpectrometry,HPLC-MS/MS)方法,用于测定尾静脉注射(4.5mg/kg)和口服灌胃给予(0.5、1.5和4.5mg/kg)醉茄素A后,醉茄素A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情况。
方法:采用乙腈和水作为流动相(35∶65,v/v),等度洗脱,以0.5mL/min的流速在HypurityC18(50×4.6mm,5μm)柱上分离醉茄素A。保留时间为4min。将含有5%抗坏血酸的乙酸乙酯作为萃取溶剂,通过简单的液-液萃取(Liquid-LiquidExtraction,LLE)进行样品处理。醉茄内酯A(WithanolideA,WLD)作为内标(IS)。采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对醉茄素Am/z471.1→281,ISm/z488.1→263进行定量。
结果:大鼠尾静脉注射醉茄素A的T1/2为0.93h,口服灌胃给予0.5、1.5和4.5mg/kg醉茄素A后的T1/2分别为1.00、0.78和1.15h;灌胃给予4.5mg/kg醉茄素A后,醉茄素A在各组织中的分布顺序为:胃>心>肺>肾>小肠>脾>肝。
结论:醉茄素A浓度或给药途径对T1/2没有显著影响;灌胃给予4.5mg/kg醉茄素A后,醉茄素A在胃中的含量最高,表明胃部是醉茄素A分布的主要部位。该检测方法可成功应用于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对缺氧/复氧小胶质细胞异常活化抗脑损伤作用机制研究。
方法
建立BV2小鼠小胶质细胞缺氧/复氧模型,MTT法检测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对缺氧/复氧BV2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双标记法、酶联免疫吸附(ELISA)、蛋白质印迹法(WB)等技术,观察小胶质细胞在缺氧环境中的细胞形态的改变,相关促炎因子、抑炎因子表达的改变,分析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改变,探讨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阐明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在小胶质细胞
目的:本文以白芨多糖(Bletillastriatapolysaccharide,BSP)为原料,用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响应基团苯硼酸酯对其进行疏水改性,制备Oxi-BSP载体((ROS)-responsiveBletillastriatapolysaccharide),并以姜黄素(Curcumin,Cur)为模型药物进行包封,制备包载Cur的活性氧响应白芨多糖胶束(Oxi-BSPloadedwithCurcumin,Cur-Oxi-BSP),探索其在高浓度ROS巨
目的
1对桑叶和桑枝不同炮制品进行主要成分含量测定,为优化开发和应用桑叶和桑枝提供依据。
2探讨桑叶、桑枝用不同炮制方法炮制后其主要成分的差异,阐明其炮制与药效成分及其在体内作用相关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1霜前桑叶、霜桑叶和桑枝药材净制处理后的生品经蜜炙、蒸制、盐制,用甲醇提取并浓缩至相同浓度,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其主要成分,包括1-脱氧野尻霉素(DNJ)、桑皮苷A、山奈酚、异槲皮苷、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拟合成指纹图谱并进行聚类分析,探讨炮制对
目的
对加味玉液汤提取工艺进行筛选,并对各提取部位防治糖尿病脑病作用进行研究,最后对有效部位成分组成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正交设计法,筛选加味玉液汤的最佳提取工艺;通过建立糖尿病脑病(DE)大鼠模型,观察加味玉液汤及其提取部位对DE大鼠行为学以及体重、空腹血糖、抗氧化及胆碱酯酶的活性和炎性细胞因子等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加味玉液汤及其提取部位对DE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应用加味玉液汤防治DE提供实验依据。
首先以加味玉液汤的总多糖、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正
蓼科植物种类繁多,在我国分布广泛,大多兼具药用和观赏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其中,翼蓼属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主要分布于秦岭及其东缘区域。翼蓼的块根在陕西民间可作为药材荞麦七使用,具有凉血止血、除湿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痢疾、腰腿痛、咽喉肿痛、风湿痹痛、狂犬咬伤等症。但目前国内外关于荞麦七的研究尚浅,多围绕其化学成分分离而展开,质量评价及临床用药方面报道较少,因此,本论文围绕荞麦七的化学成分及质量评价展开了系统研究,以期为荞麦七的深入开发提供参考。
目的:进一步明确荞麦七化学成分,建立荞麦七的质
目的:探究高光谱成像技术在枸杞子有效成分含量预测、产地识别方面应用的可行性。建立枸杞子有效成分含量预测和产地识别模型,为枸杞子工业生产提供快速、无损、低成本的鉴别技术。从技术层面上,探究解决枸杞子市场流通中以次充好、产地混用等问题的方法。
方法:(1)查阅本草文献、科研论文、标准规范、相关专著等,通过归纳和总结进行文献研究。明确目前使用的枸杞子药材的基源种、道地产区以及主要成分等,通过对现有检测技术以及高光谱技术进行综述,为枸杞子识别奠定理论基础。(2)通过实地调查,获取枸杞子样品。利用超高效液
羟基喜树碱(HCPT)是一种抗肿瘤的药物,但由于其在体液中溶解度低、毒副作用大、内酯环结构不稳定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目前,研究者们关注解决其问题的途径主要是采用水溶性聚合物对HCPT进行偶联修饰和研发靶向-控释剂型。水溶性聚乙二醇(PEG)可应用于水难溶性药物修饰剂之一,为美国FDA批准的可药用合成聚合物之一。PEG偶联修饰,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达到药物的缓释效果、降低免疫原性及抗原活性、延长在血液中循环时间并赋予药物主动靶向性的能力等。针对HCPT存在的问题,本文进行了P
目的:小儿风热感冒作为临床常见病,作为我国的传统药物,板蓝根和大青叶是临床配伍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临床常用清热解毒之要药,具有凉血消肿的功效,二药常合用,市售的剂型有复方板蓝根颗粒、板蓝大青颗粒、板蓝大青片等,常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感、腮腺炎、肝炎及麻疹等病毒性疾病见热毒内盛症候者。目前上市多为固体制剂,起效速度缓慢,并且上述制备工艺中主要有效成分损失较多,杂质多等问题存在。本实验结合大量文献拟以口服液为研发剂型。
方法:1提取工艺考察,初始分别比较了水提和醇提两种提取工艺,比较了总有机酸、
目的利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掌叶大黄转录组测序并进行数据分析,筛选出蒽醌类合成的关键酶基因,为研究掌叶大黄蒽醌合成与积累的分子表达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一年生掌叶大黄根、根茎及叶三个组织部位中10种活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其次,采集一年生新鲜掌叶大黄根、根茎、叶组织,分别提取各组织总RNA,建立cDNA文库,进行IlluminaHiSeqTM2000150PE高通量测序。测序得到的原始序列进行质量控制得到cleanreads,采用Trinity进行组装获得uni
目的为修订秦皮药材的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便于秦皮药材在市场中更好地流通。本研究以陕西道地药材秦皮为例,依据“辨状论质”理论,结合产地调查及市场调研,对秦皮进行系统的研究。
方法1.通过查阅文献,对秦皮药材的基源、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及商品规格等级等历史沿革进行文献总结。2.分析秦皮产地变迁情况,总结出秦皮的分布情况、植物生态特征以及药用资源使用情况等。3.采用基源、性状、显微、薄层色谱鉴定法、指纹图谱和DNA条形码研究方法对不同基源秦皮进行鉴定。4.收集秦皮药材样品,依据2015版《中国药典》分别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