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纳米ZrB2颗粒与稀土(Ce+Zr)协同强化AA6111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bbccdd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A6111合金具有密度小、中等强度、优异的耐腐蚀性能、抗疲劳性能和良好的成型加工性等一系列优点,是当前汽车工业使用最广泛的轻合金车身材料。但是,随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在减轻汽车自重的条件下对其安全使用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常规AA6111合金已无法再满足汽车轻量化材料高强高韧、高模量的性能需求。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学者致力于通过稀土微合金化来进一步提高铝合金的强度,但单一的稀土强化效果是有限的。因此本论文提出稀土微合金化与纳米陶瓷颗粒复合强化铝合金新技术,通过熔体直接反应法制备原位纳米ZrB2颗粒与稀土(Ce+Zr)协同强化AA6111基复合材料,研究其微观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强韧化机制。微观组织分析表明:原位合成的纳米ZrB2颗粒多数以团簇的形式分布在晶界处,少数分布在晶内,颗粒大多呈现四边形形貌,平均尺寸为92.1 nm。随着纳米ZrB2颗粒的引入,基体晶粒组织由不规则形貌的树枝晶向细小等轴晶转变,且随着ZrB2颗粒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平均晶粒尺寸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原位纳米ZrB2颗粒增强AA6111基复合材料基础上引入稀土(Ce+Zr),可以发现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均匀性得到有效改善。稀土Ce可以取代原本晶界上Al Fe Si相中的部分Fe原子,形成亮白色的断续状Al Ce Si相,从而改善了长条状粗大脆性相Al Fe Si的形貌。引入稀土Ce、Zr后会形成Al11Ce3、Al3Zr粒子以及同时富含Ce和Zr金属间化合物,这些稀土粒子相与基体界面共格性良好,可以作为异质形核核心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在原位纳米ZrB2颗粒、Al11Ce3和Al3Zr粒子的协同作用下,复合材料的晶粒细化效果最好,平均晶粒尺寸由基体合金的98.9μm减小至31.4μm,与基体合金相比减少了68.2%。不同轧制工艺下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分析表明:ZrB2np/AA6111-Ce-Zr复合材料中颗粒团簇和稀土析出相经轧制后被有效破碎并沿着轧制方向呈流线型重新均匀分布。轧制变形量和温度均会对颗粒团簇的形貌产生重要影响。随着轧制变形量的增加,颗粒团簇数量和尺寸减少,细长颗粒团簇条带数量增多且颗粒团簇条带之间的间距减小,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致密化程度增加。但当轧制温度过高时,对颗粒团簇的改善效果不明显。复合材料在轧制过程中发生动态再结晶过程,随着轧制变形量和轧制温度的增加,动态再结晶程度增加,细小等轴晶增多。不同轧制变形量和温度对晶粒尺寸有着显著影响,轧制变形量越大,晶粒平均尺寸越小。但轧制温度过高时,复合材料中晶粒出现再次长大的趋势。力学性能分析表明:ZrB2颗粒的引入可以显著提高AA6111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当ZrB2颗粒含量为3 wt.%时,力学性能最好。稀土Ce对AA6111合金强度和塑性都有明显的提升效果,当Ce添加量为0.3 wt.%时,强化效果最佳。Zr虽然可以明显提高合金的强度,但对塑性的改善效果有限,当Zr的添加量为0.3 wt.%时,合金综合力学性能最好。在此基础上,通过原位合成技术制备的ZrB2np/AA6111-Ce-Zr复合材料在纳米陶瓷颗粒和稀土析出相两种强化相协同作用下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提高至331.3 MPa和12.7%,较基体分别提升了24.8%,76.4%。在轧制变形量80%,轧制温度450℃条件下,原位纳米ZrB2颗粒与稀土(Ce+Zr)协同强化AA6111基复合材料获得最佳力学性能,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368.9 MPa和22.3%,与未变形复合材料相比,分别提高了11.3%和75.6%。强韧化机制分析表明:原位纳米ZrB2增强颗粒、Al11Ce3和Al3Zr粒子可以有效的细化晶粒尺寸,使得复合材料单位面积内晶粒数量增多,应力集中程度得到缓解,防止了因应力集中萌生裂纹的现象,使复合材料在断裂前承受塑性变形的能力提高,材料的塑韧性得到改善。复合材料强化机制主要为细晶强化、Orowan强化和CTE强化。轧制态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主要为细晶强化、位错强化、纳米陶瓷颗粒与稀土析出相协同强化。
其他文献
当前,车辆智能控制技术迅猛发展,先进悬架系统搭配有效的控制策略,能显著提升车辆驾乘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悬架控制策略的实施要求车辆悬架系统的核心阻尼调节元件具有高度可控性,并能实现阻尼连续调节。为此,本文搭建了基于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的半主动悬架系统,研究其在多种控制策略下,对自身振动抑制的有效性和综合性能提升的改善率进行有益的探索。全文研究要点概括如下:(1)基于CDC减振器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的分析,
屏蔽泵因其无泄漏的特性在石油、化工、制药等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高温屏蔽泵可用来输送200℃以上的高温介质。但目前高温屏蔽泵多为单吸形式,在大流量工况下因其轴向力和汽蚀余量大、效率低等原因受到较大的使用限制。为此,本项目创新研制了一种大流量高温型双吸屏蔽泵,该泵轴向力易于平衡,运行效率高,具有较大的推广潜力,故对此类泵展开系统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创新研制的大流量高温型双吸屏蔽泵为研究
传统石化资源消耗所带来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的热点话题,因此各国政府纷纷将新能源汽车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以缓和这一问题。与传统内燃机车相比,纯电动汽车凭借其易于维护、环境友好、可靠性等优点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然而作为纯电动汽车的唯一动力来源,动力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事关车辆的续航里程和热安全,这一切都离不开对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热管理。近年来,热电制冷/制热单元凭借其无污染、无噪音、响
多级潜水电泵因适应性强且易增压的特点被各领域广泛应用,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对其运行稳定性提出严苛的要求,故提升多级潜水电泵水力性能对实现节能减排、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空间导叶作为多级潜水电泵主要过流部件,其轮毂角区的二次流分离涡主导水泵损失。因此本文旨在探究空间导叶角区分离涡形成机制,提出二次流分离涡控制方法,突破多级潜水电泵的效率收益瓶颈。本文在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90847)与
柔性轴承是谐波减速器的核心组成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谐波减速器的使用寿命。作为柔性轴承的基础零件,轴承内圈在循环交变载荷中服役时易发生疲劳失效。本课题以轴承内圈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组合方法开展激光喷丸强化研究工作,探索激光喷丸强化机制及残余应力与宏观变形的控制方法,实现薄壁内圈零件的形性协同控制,为激光喷丸强化技术在轴承制造领域中的应用奠定基础。论文的要工作如下:(1)分析激
随着微纳结构加工技术的发展,通过激光加工使样品具有功能性的微纳结构表面逐渐成为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热点。由于较高峰值功率的飞秒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时间极短,所以,对飞秒激光诱导表面周期性条纹结构的调控以及对表面周期性条纹结构的超快动力学形成机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本文首先从实验上采用能量比为1:1的双脉冲列对6H-SiC晶体进行线扫,研究了双脉冲延时和偏振方向对LIPSS(激光诱导周
太阳能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技术作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最理想途径,其研究近年来备受各国研究人员的关注。在众多光电催化分解水材料中,氧化铁(α-Fe2O3)具有无毒、禁带宽度合适、物理化学性质稳定以及成本低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光电催化剂。但同时,氧化铁也存在着导电性差、光生电荷寿命短、载流子扩散路径短、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动力学速度慢的问
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普及与发展,大规格动力锂电池壳的需求明显增加。动力锂离子电池用铝板将成为铝加工产品中又一重要品种。目前,铝锰系铝合.金因.为其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良好的抗.腐蚀性和抗爆.破能力,被广泛的用于生产动力锂电池的外壳。铝锰系铝合.金在其他领域,如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行业也被广泛应用。众多学者对3系Al-Mn合金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热处理对组织的影响、热处理和不同加工工艺
金属型铸造工艺,由于其模具使用寿命长、冷却速度快、且能使铸件晶粒细化和组织致密等优点,特别适用于诸如汽车铝合金发动机缸盖、汽车轮毂、扭力杆支架、转向节等大批量铸造产品的自动化生产。但在实际生产中,多循环多周期的铸造过程会使金属模具不断吸收铸件在充型凝固阶段释放的热量,导致模具温度不断升高,致使铸件凝固冷却的时间越来越长,最后影响铸件质量和生产节拍。因此,在满足产品质量和工艺出品率的基础上,必须设计
空蚀是流体机械中的常见现象,其导致流体机械运行效率下降,严重时会导致过流部件断裂。对于应用于海洋和船舶工程中的流体机械,腐蚀与空蚀的共同作用会使过流部件的破坏呈现复杂特征。目前对空化与空蚀的认识尚不充分,对腐蚀与空蚀联合作用的研究更是鲜见报道。探究腐蚀对金属材料空蚀的影响机制,分析运行工况对空蚀的影响,有助于补充空蚀理论,为抗空蚀流体机械的结构设计提供支撑。本文采用实验手段,对304不锈钢试样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