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冰洋表层和柱状样沉积物研究及其海洋学意义

来源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C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冰洋不仅是全球重要的CO2汇,对于调节全球热辐射平衡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西北冰洋的楚科奇海是连接北冰洋和太平洋唯一的通道,包括白令海在内的北太平洋海水通过白令海峡进入楚科奇海,并把大量的生源物质和营养成分输入加拿大海盆,甚至整个北冰洋,同时强烈的影响楚科奇海海冰和生态系统的发育。对西北冰洋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沉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了解北太平洋水团进入北冰洋之后与北冰洋水团相互作用特征。本文通过对中国首次及第二次北极考察所采集的西北冰洋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66个表层和柱状样M03孔沉积物样品的多项古海洋学指标的分析,探讨了该海区海洋生产力变化和水团相互作用特征。 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蛋白石、有机碳含量等古海洋学生产力指标所反映的生产力状况均与现代水体环境相一致。楚科奇海表层生产力显著与通过白令海峡进入楚科奇海的三股太平洋洋流有关。楚科奇海西侧沿富营养的Anadyr流的方向的区域呈现出高生产力,海源有机碳含量可高达90%;而东侧受低营养的阿拉斯加沿岸流及阿拉斯加西北沿岸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呈现出低生产力,海源有机碳含量只有60%左右。同时,研究区表层生产力受季节性海冰影响,在北纬75度以北及加拿大海盆由于长时间的海冰覆盖,表现出最低的表层生产力。受富含钙质的北大西洋水团影响,楚科奇海陆架外侧高纬海域表现出较高的钙质生物含量。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sin.)壳体δ18O差异在楚科奇海主要反映的是水体盐度和温度的差异,而在楚科奇海台、北风脊海域和加拿大海盆则主要体现的是水体盐度差异。δ13C差异反映了水体营养状况的差异,楚科奇海中部、北风脊东侧的加拿大海盆为高营养的海域,而楚科奇海东部、楚科奇海台和北风脊海域为低营养海域。研究区表层水体营养要高于底层水体。 通过有孔虫丰度、筏冰碎屑(IRD)含量变化、N.pachyderma(sin.)壳体氧同位素的研究,结合AMS14C测年,确立了M03孔的大致底层框架。M03孔的蛋白石、有机碳含量显示冰期有较高的生产力而间冰期表现出较低的生产力,推测为间冰期大量的筏冰碎屑的稀释作用造成。而CaCO3在间冰期表现出较高的含量,与有孔虫丰度的变化一致,反映了间冰期大西洋水大量注入北冰洋。IRD含量分析显示,IRD的分布受波弗特环流控制,冰期时的冰封环境和波弗特环流减弱导致IRD含量较低,而间冰期较为开阔的海况和加强的波弗特环流导致IRD含量较高。粒度分析显示,冰期风尘沉积大大增加,而由海流搬运的沉积减少;间冰期风尘沉积减少,而由海流搬运的沉积增加。风尘沉积成为冰期高沉积速率的物质来源。对M03孔N. pachyderma(sin.)壳体碳、氧稳定同位素的分析显示,间冰期δ13C的重值反映了来自陆架流通性更好的表层和盐跃层水向北冰洋的输送;δ18O的轻值反映了输入北冰洋的淡水的增多,和较低盐度、较轻δ18O太平洋水的大量输入。冰期δ13C的轻值反映了该地质历史时期进入北冰洋的陆架水大量减少;相对应的δ18O的重值,反映了输入北冰洋淡水和太平洋水的减少。
其他文献
沙粒病毒又名砂粒样病毒(Arenavirus),是一种遍布全球的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包括10种形态相似、血清学相关的病毒。根据基因型、血清型和出现地区可系统地分为两种类型:旧世界型(the Old World Lineages)(如拉沙热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和新世界型(the New World Lineages)(如Tacaribe病毒、Junin病毒、Machupo病毒)。现已发
悬浮在大气中的气溶胶颗粒物,对区域大气环境、人类健康及全球气候变化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气溶胶的观测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的地区和大城市群,研究重点仍然是污染严重的北部内陆地区及排放量较大的污染颗粒物(如汽车尾气、燃煤污染等),而对南部沿海区域的研究较少,特别是沿海区域一些特殊的自然及人为活动对大气气溶胶影响研究更少,对突发事件的认识仍然不足。本文以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的海湾城市厦门区域为
牙鲆弹状病毒(Hirame rhabdovirus,HRV)是弹状病毒科粒外弹状病毒属新成员,具有强烈的致病性,给全球海水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病毒在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宿主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