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并联技术的发展,并联机器人因其刚度大、精度高、承载能力强等优势逐渐被应用于传感器、车床、医疗器械、运动模拟器等多个领域。本文将其应用到仿生领域。针对现有仿生躯干结构相对简单、运动模式单一、仿生程度低等问题,从仿生角度学习和模仿生物躯干的结构、功能、机理,建立拥有多种运动模式的并联机构仿生躯干。本文主要对并联机构进行研究。对该仿生并联机构的机构学、运动学、动力学等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完成整
【基金项目】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18T111005)“基于变铰位并联脊柱的四足机器人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并联技术的发展,并联机器人因其刚度大、精度高、承载能力强等优势逐渐被应用于传感器、车床、医疗器械、运动模拟器等多个领域。本文将其应用到仿生领域。针对现有仿生躯干结构相对简单、运动模式单一、仿生程度低等问题,从仿生角度学习和模仿生物躯干的结构、功能、机理,建立拥有多种运动模式的并联机构仿生躯干。本文主要对并联机构进行研究。对该仿生并联机构的机构学、运动学、动力学等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完成整机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并实现了对仿生躯干多种运动模式的精确控制。首先研究并联机器人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与应用领域,分析当前并联机器人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确定本文研究内容。其次,以哺乳动物躯干为仿生原型,通过结构、功能和机理仿生,提出和建立一种能够实现动物躯干多种运动模式的并联结构躯干,进行运动学和静力学建模。然后,本文对刚性并联机构的特性进行分析:通过三维搜索法对并联机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并基于运动学和静力学探究仿生并联机构的运动构型、运动空间、空间约束、受力均衡度等特性,且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同时对柔性并联机构的特性进行分析:通过对结构进行改进,设计出多维减振平台,并建立柔性并联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和连杆的动力学模型。分析整机在不同弹簧刚度下不同方向受力的动态性能,以验证其多维减振效果。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分析不同刚度下的缓冲幅频特性。探究不同位姿下的动态特性来分析柔性并联机构的变刚度特性。最后,搭建整机控制框架。对所需硬件进行选型,对各个功能进行模块化编程,对直流无刷电机进行调试和控制,搭建起整机的软件和硬件系统,实现对并联机构的运动控制。通过动态响应实验、简单运动模式实验、复合运动模式实验和缓冲减振实验对并联机构多种运动模式的响应、控制精度以及在冲力下的减振缓冲效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了该并联机构可以对动物躯干的上下弯曲、左右侧转以及轴向扭转等多种复合运动进行精确快速的控制。并验证了该机构拥有多维减振的效果。同时本文研究成果对其他并联机构的研究也具有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磷酸铁锂成本低、安全性高、循环性能良好且高温性能稳定,为动力锂离子电池的首选正极材料。而磷酸铁是制备磷酸铁锂的重要前驱体。合成成本低且品质高的电池级磷酸铁新技术逐渐受到人们青睐。本文探索了多种磷酸铁制备工艺,分别以硫酸亚铁、铁粉铁红为铁源,以双氧水、空气为氧化剂,合成出结晶态的磷酸铁前驱体,表征了其结构形貌和物理化学性能。再将磷酸铁焙烧得到无水FePO4,将其与电池级Li2CO3、葡萄糖混合,倒入
天然河砂的匮乏,导致机制砂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用机制砂取代天然砂作为混凝土的细集料已经势在必行。2019年11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机制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倡导生产高品质砂石、推动砂石智能制造等明确要求,旨在引领机制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将砂石作为独立工业体系来发展。本文针对C30和C50这两个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运用管式开裂试验
近年来,影视解说类短视频在短视频市场上占据重要位置,但在现行的著作权法下,影视解说类短视频却引发了一系列的版权保护问题.著作权随着媒介发展不断扩张,而二次创作者权利保护法规却仍处于传统版权时代,制度发展失衡导致版权规制失灵;同时合理使用条款存在多方面缺失加大了司法部门判案难度,使二次创作与著作权之间矛盾愈发激烈.对此,应推广“线上宣传+线下观影”的新型合作模式,引导二次创作者从自身出发寻找版权新出路;兼顾二次创作者、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调整合理使用原则,可借鉴“四要素检验法”建立完善的综合评判制
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以用户体验的蜂窝模型作为基础,构建“京喜”App用户体验的影响维度.依据“京喜”App用户体验的理论模型制作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在体验“京喜”App过程中的个人特征以及使用情况等内容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利用SPSS软件对用户体验与调查对象的个人特征进行定量研究,针对提高“京喜”App用户体验需求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人们的注意力逐渐从纸质阅读发生转移,同时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有声阅读App、有声读物与相关网站,有声阅读走进大众视野.有声阅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满足了新媒体时代人们碎片化获取信息的需求,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有声阅读受到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为了全面了解有声阅读的现状,对国内有关有声阅读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希望为今后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