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2005年,对长春市南郊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以及构成总群落的天敌、害虫和中性昆虫亚群落的种类构成、结构特点、时序动态和季节演替规律;分析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时间生态位及各种群之间的互作关系,构建群落主要类群的简明食物网。提出群落扰动系数公式,并根据该系数分析了大豆食心虫不同防治措施对节肢动物群落以及各亚群落的干扰,及其扰动与恢复的规律和特点。 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由220余个物种组成,其中天敌9目、45科、104种;害虫8目、38科、65种;中性昆虫4目、28科、52种。 确定了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相对优势种群40个,其中害虫16种,以烟蓟马、大豆蚜、烟粉虱、大青叶蝉和双斑萤叶甲发生量较大;天敌10种,以捕食性天敌草间花蛛、异色瓢虫和小花蝽优势度最高,而所有寄生性天敌的优势度都较低;中性昆虫14种,以摇蚊的数量优势最明显。通过对大豆蚜和烟蓟马2类害虫和优势度较高的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共10种节肢动物种类进行时间生态位分析,结果表明:烟蓟马和大豆蚜生态位重叠值高,2类优势害虫种群的混合发生强烈影响整个群落的结构变化;各类天敌与害虫之间表现出明显的追随现象。 通过分析总群落和各亚群落特征指数的时序动态,发现节肢动物群落的丰富度和个体总数变化为明显单峰型曲线;不同类型群落的优势集中性、多样性和均匀度的变化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原因的是不同时期优势种群的数量消长,如烟蓟马、大豆蚜等。在3个亚群中,天敌亚群的稳定性最高,害虫亚群与总群落的相似系数高达0.82911,因此害虫亚群的动态变化很大程度决定了总群落的动态变化。中性昆虫的发生与害虫发生存在时间上的互补关系,对补充捕食性天敌食物资源,保证天敌数量以及维护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整个群落调查数据进行有序样本最优分割分析,将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时间格局分为4段,包括5月下旬-7月中旬为发展期,7月下旬-8月初为鼎盛期,8月上、中旬为稳定期,8月下旬-9月下旬为衰退期。通过主成分分析,明确了群落季节性演替的不同阶段群落主要构成种类的变化,害虫发生主要集中在大豆的花期和结荚期,而中性昆虫在害虫发生盛期的两侧发生量较高,天敌发生盛期稍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