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人民银行连续五次降低金融机构贷款利息,并进一步放开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对社会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日益扩大。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和金融脱媒现象愈演愈烈使得社会融资渠道进一步扩宽,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利润空间下滑、市场竞争加剧和风险水平增加等一系列挑战。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开始转变经营观念、创新业务模式,积极探索发展传统利息业务以外的非利息收入业务。银行业多元化的收入结构正在逐步取代以存贷业务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收入多元化战略已成为越来越多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维持稳定经营的有效途径。然而同时还应注意到,收入多元化使得银行业务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涉及更多的不确定性以及更多的风险因素,进而危及到商业银行的稳定经营。作为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定经营关乎整个金融市场的良好有序运转,亦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息息相关。因此,探究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对其稳定性产生何种影响、进而营造更为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我国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定性分析了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对其稳定性的作用机理。选取中国商业银行2009-2016年的经验数据,以CAMELS评级体系、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以及银监会相关监督指标为指导,综合测算评价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指标BSI,并建立回归模型实证探究收入多元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何种类型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均对自身稳定性有显著提升作用;非利息收入业务中手续费和佣金业务的开展同样增强了商业银行的稳定性;而其他非利息收入却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稳定经营造成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创新业务的过程中应结合自身实际经营情况,而不可盲目跟风扩张。在认清自身发展规模和经营现状的基础上进行转型经营,关注非利息业收入业务质量而非数量上的提升,让收入多元化更好地服务我国实体经济,并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