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所营造“的当代武汉高校学生住区公共空间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b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二十年来,中国的城市面貌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发生着巨变。快速城市化进程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地的无限扩张、环境质量的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在此大背景之下的高等教育发展也不可幸免,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大大超过校园面积的增长速度,本来已是饱和状态的高校更是超负荷运转,学生的基本需求尚不能很好的满足,更何况校园公共空间。但与此同时时代的变革也催化了传统教育观念的裂变,人们对于外部空间的物质和精神功能的需求益显迫切。因此基于这种矛盾,本文选定高校学生住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根据文献的梳理与对武汉部分典型高校的实际调研,形成了对高学学生住区公共空间的系统认识,并建构了以“场所营造”理论去解决高校学生住区公共空间现存问题的具体框架,之后结合案例逐步完成了数据采集、整合、分析、提出解决策略的一系列工作。好的空间环境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来自空间设计对实质内容的关注及准确表达。设计应当为人们设计生活、创造生活,为丰富多样的生活提供容器,为使用者营造富有活力的、独具特色的场所,这也是本文行文的初衷所在。
其他文献
本文以鄂东南传统商业集镇为重要研究对象,并重点研究鄂东南境内以血缘关系维系的传统商业集镇聚落中的建筑文化。通过对鄂东南境内的大量传统商业集镇聚落的调研、分析,从集
学位
村落空间是相对于城市的一种生活生产空间,是乡土文化的历史沉淀和物化体现,是整个乡村旅游各种活动的物质载体。具有浓郁乡土氛围和乡土活力的村落空间可以为游客提供愉悦的旅
作为组织整个传统建筑施工过程的营造工序,不仅是经过多年施工实践而总结的客观规律,更是整个施工阶段需遵循的顺序,蕴含了大量的经验积累和应对各种施工问题的综合判断。由
学位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速度和进程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对城市建设带来的诸多影响近年来备受关注。广东省政府针对珠三角快速工业化的特点,对其提出“三旧改造”的政策要求。
伴随着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以及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严重破坏,由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性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最亟待解决课题之一。近十几年间,世界各地由气候变化导
近年来随着国内钢铁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逐渐兴盛,借鉴和研究国外的建筑创作经验并不在于只是单纯模仿手法与抄袭外形,更重要的是探索它们在设计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本文针对钢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各类规划项目需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但是没有作为强制性的内容来要求。2009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正式出台,规定土地利用
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不仅是商业行为、建筑功能的组织者,也以其丰富多变的空间形态,扮演着商业综合体和城市之间调控者的角色,是整体商业及建筑环境氛围营造的重点,同时,它还是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