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结直肠癌发生和转移相关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及候选蛋白LASP-1功能的初步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sangp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近些年来,虽然随着诊疗新技术的应用和化疗药物的不断更新,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患者的生存率并没有显著地提高,主要原因是多数结直肠癌患者在行根治性手术前已出现了微转移。因此,筛选和鉴定在肿瘤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分子,寻找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和抗肿瘤转移的药物靶点,阐明肿瘤发生及转移机制,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和治愈率的关键问题,也是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问题。 肿瘤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肿瘤转移的全过程受以下几个因素的调控:1、在转移启动初期E-cadherin、Ig超家族、选择素、整合素等参与肿瘤细胞间的脱离以及肿瘤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粘附;2、肿瘤细胞或间质细胞分泌的蛋白水解酶及其抑制剂,在降解胞外基质和血管的基底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3、在运动因子、生长因子、归巢因子等的作用下,肿瘤细胞迁移到转移靶器官;4、血管增生因子VEGF、bFGF、IL-8、PDGF等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伴随着肿瘤细胞的增生,形成新的转移灶,完成转移过程。鉴于目前对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往往针对单个或少数几个分子以及关注基因水平的改变,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分析,因此在所有这些调控因素中,究竟哪些分子在肿瘤转移中发挥关键作用,仍有待阐明。近年来开展的蛋白质组学技术为揭示肿瘤转移机制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前期研究中,我们以人结直肠癌高、低转移细胞株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的双向凝胶电泳联合质谱鉴定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策略,鉴定了11个与结直肠癌转移相关的候选蛋白,其中SW620细胞株表达上调的蛋白质有磷酸甘油酸变位酶1,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而热休克蛋白27,膜联蛋白Ⅰ,甲硫腺苷磷酸化酶,切丝蛋白1和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SW620中表达下调。大多数差异蛋白功能涉及肿瘤细胞生长、运动、粘附、凋亡等过程,研究结果为阐明结直肠癌转移机制及寻找预测结直肠癌转移的潜在标志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一种标志物仅能在细胞株中检测得到,那么它在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方面的临床价值无法得到体现。因此本研究采用高通量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组织水平通过比较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不同阶段临床标本的蛋白质表达谱,寻找结直肠癌发生及转移相关蛋白,为阐明结直肠癌发生、转移机理,寻找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靶标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1、人结直肠癌组织的蛋白质组双向凝胶电泳分析 为了更好的理解结直肠癌细胞的恶性转化和转移机理,寻找结直肠癌预后的标志分子,我们运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结直肠癌和配对正常结直肠粘膜组织进行了差异表达双向凝胶电泳分析,软件分析normal和CRC蛋白质表达谱发现36个蛋白质斑点在两组凝胶中有显著性差异表达(p<0.05),其中在CRC组中表达升高的蛋白质斑点有17个,在CRC组中表达下调的蛋白质斑点有12个;定性差异表达分析(量相差10倍以上)有5个仅在CRC组中表达的蛋白质点,有3个仅在normal组中检测到。结肠癌组织根据是否伴发转移分为不伴发转移的结直肠癌(Non-metastastic CRC,nmCRC)和伴发转移的结直肠癌(Metastatic CRC,mCRC),通过比较它们全蛋白质表达谱差异,有13个蛋白质斑点在mCRC组中表达升高,其中4个蛋白质斑点仅在mCRC组中检测到。 2、双向凝胶电泳差异表达蛋白的质谱鉴定和免疫印迹验证 以结直肠正常粘膜和肿瘤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2-DE分离技术结合质谱鉴定了22个结直肠癌相关蛋白,其中9个蛋白质斑点在CRC组织中表达下调,它们分别被鉴定为热休克蛋白70、细胞角蛋白20、丙酮酸激酶同工酶、转胶蛋白。13个蛋白质斑点在CRC组织中表达上调,它们分别被鉴定为纤维蛋白原、Maspin、LIM和SH3蛋白1、钙粒蛋白B、Rho GDP解离抑制因子α、磷酸甘油酸变位酶1、mRNA结合蛋白AUF1、热休克蛋白90、钙磷脂结合蛋白Ⅲ和蛋白酶体α亚基3。 以不同转移潜能的结直肠癌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得到了11个结直肠癌转移相关蛋白,它们分别被鉴定为热休克蛋白90、转胶蛋白、Rho GDP解离抑制因子α、原肌球蛋白、膜联蛋白Ⅴ、CC趋化因子受体5、谷胱甘肽S-转移酶、IgE依赖组胺释放因子、热休克蛋白27和乳酸酰谷胱苷肽裂解酶。 我们还采用迹免疫印迹技术对差异蛋白在蛋白水平进行验证,并探讨了候选差异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筛选得到的差异蛋白绝大部分蛋白都与肿瘤恶性转化和转移等行为相关,涉及肿瘤细胞生长、运动、粘附、凋亡等过程,研究结果为阐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及肿瘤早期诊断、寻找预测结直肠癌转移的潜在标志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3、差异候选蛋白的表达和功能验证 疾病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研究的能够发现一些新的标记分子和有效的药物作用靶标,给肿瘤预后判断研究带来新的希望。本研究前期应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出一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相关蛋白质,对于这些蛋白的确切生物学和临床意义尚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和证明,在此我们选择其中感兴趣的结直肠癌发生相关蛋白transgelin和转移相关蛋白RhoGDI,通过生物学和临床研究以期初步探讨它们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进一步验证前期蛋白质组学筛选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为后续针对专门靶点进行的研究奠定基础。 转胶蛋白(Transgelin),因分子量大小为22kDa而命名为SM22α,是我们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得到的新的肿瘤抑制蛋白,其在肿瘤方面的研究甚少。本研究证实transgel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缺失,而去甲基化药物5-aza-dC处理能使transglein表达恢复,提示启动子甲基化是结直肠癌transgelin表达调控机制之一。免疫组织化学提示transgelin表达缺失不仅是结直肠癌恶性转化的重要标志物,还是结直肠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4、候选蛋白LASP-1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LASP-1 cDNA(No. X82456)最初是由乳腺癌转移性淋巴结(Metastatic axillary lymph nodes,MLN)cDNA文库中筛选克隆得到,因此命名为MLN50。MLN50基因染色体定位于17q11-q21.3,该区域还包括c-erbB-2和BRCA1癌基因,并在20-30%的乳腺癌病例中发生变异。MLN50 mRNA全长约4,000个核苷酸组成,所编码蛋白由261个氨基酸组成,在它的氨基末端含有LIM(Lin-11,Isl-1 and Mec-3)功能域,羧基末端包含一个Src同源结构域3(Src homology3,SH3)。鉴于MLN50的结构域构成而将其确定为一种新的LIM蛋白亚家族,其特点在于既含有LIM,又含有SH3结构域。因此MLN50也被命名为LIM和SH3蛋白1(LIM and SH3 protein,LASP-1)。 5、LASP-1参与结直肠癌发生、转移分子机制的初步探讨 结直肠癌的发生与转移的分子基础是一个立体、整体水平上的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以LASP-1为研究对象,期望通过高通量的“组学”技术,分别采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2-D Fluorescence Difference Gel Electrophoresis,2-D DIGE)技术筛选LASP-1相关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采用FLAG Pull-down技术筛选LASP-1相互作用蛋白,为深入研究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寻找治疗结直肠癌的靶点和筛选能够预测结直肠癌转移及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通过FLAG Pull-down的筛选策略,获得两种与LASP-1相互作用蛋白,78kDa葡萄糖调控蛋白(78kDa 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precursor,GRP78)和热休克同源蛋白71(heat shock cognate71kDa protein,HSC71),它们均为热休克蛋白家族成员,作为“分子伴侣”参与蛋白的折叠和转运过程。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证实其与各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密切相关。 结论: 1、采用双向凝胶电泳联合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筛选出结直肠癌发生相关蛋白22个,结直肠癌转移相关蛋白11个; 2、转胶蛋白(Transgelin)是本研究筛选获得的肿瘤抑制蛋白,transgelin表达缺失可能是结直肠癌恶性转化的重要标志物,也是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指标,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结直肠癌transgelin表达调控的重要机制之一; 3、Rho GDP解离抑制因子α(RhoGDIα/RhoGDI)是本研究筛选获得的结直肠癌转移相关蛋白,RhoGDI能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和运动潜能,RhoGDI过表达与患者结直肠癌浸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不良预后相关; 4、LIM和SH3蛋白1(LASP-1)可以提高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运动潜能,LASP-1过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5、LASP-1可以调节肿瘤细胞内生物过程、细胞组件和分子功能相关蛋白的表达,同时可能与78kDa葡萄糖调控蛋白(GRP78)和热休克同源蛋白71(HSC71)发生相互作用,改变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及发展。
其他文献
开展德育工做主要以学校作为阵地,由此看出,高校思政德育渗透工作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代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德育功能,这是由思政
当代网络愈加发达,网络课程、网上教学等成为主要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网络学习,但其网络学习行为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影响学习效果.通过对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表
高校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大学生群体是党员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建工作是现阶段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之一.新时代对于大学生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从党员教育管理视
目的:Behcet病(BD)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葡萄膜炎、口腔溃疡、皮肤损害、生殖器溃疡等为特征的多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发作频繁、受累组织广泛、治疗困难、预后差等特点。BD病在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 ”思维深刻影响了教育的方方面面,“互联网 ”模式为教学和管理工作提供了信息搜集、信息过滤和信息交流的平台与技术手段,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互联网时代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有必要强化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以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活动,提高教育成果。在分析教师信息素养驱动力的基础上,探讨了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策略。 
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普及,实现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在现有的研究中,却缺乏“一个动态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而变得生涩甚至割裂”.为解决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融媒体时代,融媒体为我们获取各类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在高校中,融媒体也是开展榜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在利用融媒体开展榜样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品德的培养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辅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的要求即是对立德树人这一任务的细化,指导着教育者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培育。  关键词:高中 核心价值观 培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呈现多样化特征,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通过论述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提出高校辅导员要想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