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反应论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散文英译——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两英译本为个案分析

来源 :南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fire60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是现代中国人认识世界和领悟世界的精神成果和交流的媒介,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不断加深以及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就翻译界来说,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拟从读者反应角度来探讨中国现代散文英译,以《荷塘月色》的英文译本为个案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在散文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语言表达和翻译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及所采用的相应的策略。  《荷塘月色》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创作的近代白话散文的经典之作。此文标题意指长满荷花的池塘在月光下展现出的微妙景色,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吸引了国内外无数读者和翻译家。本文所选取的《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分别为朱纯深的译本以及杨宪益夫妇翻译的译本。  本论文以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为理论框架,从风格和审美视角入手,探讨译文读者在现代散文汉英翻译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反应和接受能力,从读者反应的不同角度适当地调整散文翻译策略,使译文读者较顺利地欣赏和把握原作的韵味和意境,获得美的享受。在对《荷塘月色》两译本的翻译实例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研究证明了读者反应论在中国现代散文翻译中的可行性,并且发现和归纳出了在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过程中,能影响译者语言表达和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1)原文的语言特征;2)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理解能力以及审美观点;3)读者需求,希望能对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其他文献
本研究探讨词汇线索对对英语过去时态的理解及输入加工的影响。受试者为一百二十名语言水平相近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实验前,他们都没有接触过或学习过英语过去时态。受试者被
语用策略是交际者达到自己交际目的的有效手段。Verschueren认为话语中的策略是在意义产生过程中起连接显性含义和隐含义的作用。关于语用策略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不同的领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