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烟碱类杀虫剂为核心的微囊悬浮种衣剂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少,原因有如下:(1)该类杀虫剂在常规溶剂中溶解性均较低;(2)微胶囊成囊机理尚且处于探索期;(3)相关成囊技术现在还不成熟等问题。但是由于微囊剂型能够达到农药原药缓慢释放、持效控害的优良效果,代表了环保剂型研究和发展方向。针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缺乏较高含量微囊悬浮种衣剂的现象,本研究通过润湿剂和分散剂的筛选、配方优化首先获得制备40%噻虫胺SC的润湿剂和分散剂种类,通过进一步测定供试润湿剂和分散剂的流点值以及制备的40%噻虫胺SC粒径、黏度值、室温静置30 d和热贮存14 d稳定性等指标,确定配方润湿剂和分散剂的种类、搭配比例、添加量,最终确定40%噻虫胺SC配方。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囊壁材料、酸化试剂等筛选,采用原位聚合法构建噻虫胺原药的包囊体系。通过一系列室内和田间试验明确了 20%噻虫胺CF对作物出苗及幼苗的安全性,以及对作物蚜虫的田间持效性研究、最佳使用剂量选择等明确了 20%噻虫胺CF的田间使用技术;通过研究18%噻虫胺FS、20%噻虫胺CF在小麦植株以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解析了 20%噻虫胺CF能够达到缓慢释放和持效控害的机制。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流点法、比例法、黏度值法制备了 40%噻虫胺SC,基于此,通过筛选包囊最佳酸度值、固化温度、防冻剂、增稠剂。最终确定了 20%噻虫胺CF的工艺。结果如下:润湿剂和分散剂SP-SC29:2851=1:9,添加质量分数为4%,包囊材料选用密胺树脂,终点酸化值pH=5,酸化时间0.5 h,搅拌速率200 rpm/min,固化温度35℃,固化时间1h,防冻剂乙二醇4%,增稠剂黄原胶0.18%、硅酸镁铝0.5%、白炭黑的添加量为0.5%,去离子水补足100%。实验室加工的20%噻虫胺CF均符合产品的质量指标和理化性质的行业标准。2、采用纸床法,明确了 20%噻虫胺CF对济麦22、师栾、轮选145三种小麦品种的安全性,田间拌种处理明确了春小麦和冬小麦蚜虫的减量增效效果。3种小麦品种在供式剂量拌种处理下发芽势、发芽率与空白对照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唐山春小麦区麦蚜发生盛期,20%噻虫胺CF1.40 g/kg种子、0.70 g/kg种子与18%噻虫胺FS2.10 g/kg种子拌种处理对麦长管蚜防控效果无明显差异,相比对照药剂用量,试验药剂有效成分分别减少了 33%和67%。笔者于2019~2020年,开展了 20%噻虫胺CF对冬小麦蚜虫种群控制效果的田间评价。当20%噻虫胺CF2.10 g/kg与18%噻虫胺FS4.20 g/kg和70%吡虫啉ZF4.20 g/kg拌种处理时,3种药剂防治麦蚜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两地高峰期麦蚜防治结果表明,20%噻虫胺CF能做到减量增效的作用,但是从两地麦蚜危害程度来看,保定地区蚜虫危害较为严重,药剂施用量稍微偏高。3、采用纸床法/田间试验明确了 20%噻虫胺CF对棉花发芽及苗期生长的安全性,以及田间拌种对棉花苗期蚜虫种群的持续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药剂20%噻虫胺CF、70%吡虫啉ZF等药剂有效成份用量4.20 g/kg种子处理的7 d对棉籽发芽抑制率为2.08%-8.34%,无显著性差异。田间各药剂处理播后14d未显著影响棉花出苗。田间药剂拌种防控棉花蚜虫的结果表明:苗蚜发生初期以及始盛期(棉花播种后18 d~25 d),五种药剂处理均对苗蚜表现出了较好的控制效果。至播种后32 d,20%噻虫胺CF和50%吡蚜酮WG的防效最高,但仅为55.52%和59.43%。当相同有效成分用量的600 g/L噻虫胺FS在棉花苗蚜后期的控制效果明显下降时,20%噻虫胺CF对蚜虫仍具有较好的持续控制作用,和其他药剂相比延长有效成分的持效期。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了 20%噻虫胺CF和对照药剂18%噻虫胺FS有效成分用量4.20 g/kg种子小麦拌种后噻虫胺在小麦植株以及根际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结果发现,小麦植株中噻虫胺的含量随植株生长而逐渐降低,在孕穗期至灌浆期这段时间植株体内噻虫胺降解速率几乎呈水平趋势。噻虫胺不同剂型拌种处理在小麦植株体内的降解速率存在着明显差异,对照药剂18%噻虫胺FS在苗期(冬前)降解速率最快,20%噻虫胺CF从苗期到返青期降解速率较高。20%噻虫胺CF和18%噻虫胺悬浮FS拌种处理后,在播种后20 d 土壤中噻虫胺沉积均含量达到峰值,分别为4.9和5.7 mg/kg。且总体来看,20%噻虫胺CF拌种处理播后30 d至灌浆期,小麦植株体内噻虫胺含量均高于18%噻虫胺FS处理,而在土壤中含量一直低于18%噻虫胺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