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噻虫胺微囊悬浮种衣剂的研制及其应用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shaos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烟碱类杀虫剂为核心的微囊悬浮种衣剂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少,原因有如下:(1)该类杀虫剂在常规溶剂中溶解性均较低;(2)微胶囊成囊机理尚且处于探索期;(3)相关成囊技术现在还不成熟等问题。但是由于微囊剂型能够达到农药原药缓慢释放、持效控害的优良效果,代表了环保剂型研究和发展方向。针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缺乏较高含量微囊悬浮种衣剂的现象,本研究通过润湿剂和分散剂的筛选、配方优化首先获得制备40%噻虫胺SC的润湿剂和分散剂种类,通过进一步测定供试润湿剂和分散剂的流点值以及制备的40%噻虫胺SC粒径、黏度值、室温静置30 d和热贮存14 d稳定性等指标,确定配方润湿剂和分散剂的种类、搭配比例、添加量,最终确定40%噻虫胺SC配方。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囊壁材料、酸化试剂等筛选,采用原位聚合法构建噻虫胺原药的包囊体系。通过一系列室内和田间试验明确了 20%噻虫胺CF对作物出苗及幼苗的安全性,以及对作物蚜虫的田间持效性研究、最佳使用剂量选择等明确了 20%噻虫胺CF的田间使用技术;通过研究18%噻虫胺FS、20%噻虫胺CF在小麦植株以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解析了 20%噻虫胺CF能够达到缓慢释放和持效控害的机制。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流点法、比例法、黏度值法制备了 40%噻虫胺SC,基于此,通过筛选包囊最佳酸度值、固化温度、防冻剂、增稠剂。最终确定了 20%噻虫胺CF的工艺。结果如下:润湿剂和分散剂SP-SC29:2851=1:9,添加质量分数为4%,包囊材料选用密胺树脂,终点酸化值pH=5,酸化时间0.5 h,搅拌速率200 rpm/min,固化温度35℃,固化时间1h,防冻剂乙二醇4%,增稠剂黄原胶0.18%、硅酸镁铝0.5%、白炭黑的添加量为0.5%,去离子水补足100%。实验室加工的20%噻虫胺CF均符合产品的质量指标和理化性质的行业标准。2、采用纸床法,明确了 20%噻虫胺CF对济麦22、师栾、轮选145三种小麦品种的安全性,田间拌种处理明确了春小麦和冬小麦蚜虫的减量增效效果。3种小麦品种在供式剂量拌种处理下发芽势、发芽率与空白对照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唐山春小麦区麦蚜发生盛期,20%噻虫胺CF1.40 g/kg种子、0.70 g/kg种子与18%噻虫胺FS2.10 g/kg种子拌种处理对麦长管蚜防控效果无明显差异,相比对照药剂用量,试验药剂有效成分分别减少了 33%和67%。笔者于2019~2020年,开展了 20%噻虫胺CF对冬小麦蚜虫种群控制效果的田间评价。当20%噻虫胺CF2.10 g/kg与18%噻虫胺FS4.20 g/kg和70%吡虫啉ZF4.20 g/kg拌种处理时,3种药剂防治麦蚜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两地高峰期麦蚜防治结果表明,20%噻虫胺CF能做到减量增效的作用,但是从两地麦蚜危害程度来看,保定地区蚜虫危害较为严重,药剂施用量稍微偏高。3、采用纸床法/田间试验明确了 20%噻虫胺CF对棉花发芽及苗期生长的安全性,以及田间拌种对棉花苗期蚜虫种群的持续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药剂20%噻虫胺CF、70%吡虫啉ZF等药剂有效成份用量4.20 g/kg种子处理的7 d对棉籽发芽抑制率为2.08%-8.34%,无显著性差异。田间各药剂处理播后14d未显著影响棉花出苗。田间药剂拌种防控棉花蚜虫的结果表明:苗蚜发生初期以及始盛期(棉花播种后18 d~25 d),五种药剂处理均对苗蚜表现出了较好的控制效果。至播种后32 d,20%噻虫胺CF和50%吡蚜酮WG的防效最高,但仅为55.52%和59.43%。当相同有效成分用量的600 g/L噻虫胺FS在棉花苗蚜后期的控制效果明显下降时,20%噻虫胺CF对蚜虫仍具有较好的持续控制作用,和其他药剂相比延长有效成分的持效期。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了 20%噻虫胺CF和对照药剂18%噻虫胺FS有效成分用量4.20 g/kg种子小麦拌种后噻虫胺在小麦植株以及根际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结果发现,小麦植株中噻虫胺的含量随植株生长而逐渐降低,在孕穗期至灌浆期这段时间植株体内噻虫胺降解速率几乎呈水平趋势。噻虫胺不同剂型拌种处理在小麦植株体内的降解速率存在着明显差异,对照药剂18%噻虫胺FS在苗期(冬前)降解速率最快,20%噻虫胺CF从苗期到返青期降解速率较高。20%噻虫胺CF和18%噻虫胺悬浮FS拌种处理后,在播种后20 d 土壤中噻虫胺沉积均含量达到峰值,分别为4.9和5.7 mg/kg。且总体来看,20%噻虫胺CF拌种处理播后30 d至灌浆期,小麦植株体内噻虫胺含量均高于18%噻虫胺FS处理,而在土壤中含量一直低于18%噻虫胺FS。
其他文献
日粮纤维在后肠被发酵降解,有助于改善动物肠道微生物发酵,提高动物生长性能。由于粗纤维是概略的成分,研究日粮中精准的纤维营养成了近年来的热点问题。为了更加充分发挥纤维营养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比作为动物日粮纤维营养指标。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不同NFC/NDF值对肉兔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肠道发育及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135只35日龄健康断奶
本试验以给新生犊牛饲喂成年牛瘤胃液作为接种途径,研究其对犊牛的生长性能、血液代谢和粪便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择初生重相近、健康的新生荷斯坦犊牛45头,采用完全随机的试验设计,将犊牛分成3组,每组15头牛:处理1组犊牛饲喂生鲜牛乳(Control);处理2组犊牛饲喂生鲜牛乳+新鲜成年牛瘤胃液(FRF);处理3组犊牛饲喂生鲜牛乳+灭菌成年牛瘤胃液(ARF)。以三头健康成年装有永久性瘘管的荷斯坦阉牛作为
目前,因受实验方法、时间、经费、人力等因素的影响,难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对多因素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的问题展开研究,而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可以较好对荷载和冻融等多环境因素进行耦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试验研究的缺点,减少试验误差。本文对弯载和冻融循环两种状态下混凝土内氯离扩散的实验数据进行重新拟合,从而得到数值模拟中所用到的所有参数公式。在数值模拟中,假设混凝土在初始时刻混凝土表面以及混凝土内部的氯
建筑废物的再生资源化利用对于当今建设绿色、节约发展型社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目前对混凝土结构宏观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居多,对其结构微观破坏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找出细观损伤与混凝土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对再生混凝土进行细观损伤试验是非常有必要,因此本文基于声发射技术和电镜扫描对再生混凝土进行细观损伤试验,同时对混凝土试样进行CT扫描试验并基于CT图像建立接近真实结构的三维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主要
混凝土的大量使用,导致的资源浪费现象正在持续发生,怎样正确处理混凝土废弃物已成为社会性问题。然而,与天然骨料混凝土相比,含有再生粗骨料的混凝土耐久性较差。其中,混凝土碳化问题一直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且现针对再生混凝土耐久性的试验研究多为无应力状态下的研究,而实际受役混凝土往往承受应力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基于此,本文利用自行设计的轴拉和轴压长期持载装置,针对不同粗骨料取代率的再生混凝土进
学位
蛋白质药物是一类可用于治疗癌症、传染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经性疾病等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严重疾病的有效药物,具有活性高、毒副作用小、作用位点专一且生物功能明确的优点,在临床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重组DNA技术的飞速发展,蛋白质药物可以通过基因技术大量获得,很快成为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热点。目前重组蛋白质药物制备过程中存在的分离提纯效率低、成本高和蛋白质大分子本身分子量相对较小,半衰期短等两
随着汽车底盘辅助驾驶功能的持续发展,底盘电子各系统的统筹协调和对底盘执行器的精准控制越发受到重视,因此为了推动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集成设计,本文应用了一种基于智能汽车的汽车底盘动力学域控制器架构,并且分析了其信息交换流。区别于分布式汽车底盘动力学与电气架构,该域控制器能够统一地进行传感器信号采集、后处理、滤波、融合,得到完整的车辆状态参数估计以及驾驶员意图预测,基于该框架能够为车辆底盘各系统的协调控
试验一:霉菌毒素吸附剂对西门塔尔育肥牛生产性能、免疫性能、屠宰性能和组织霉菌毒素残留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霉菌毒素吸附剂对西门塔尔育肥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抗氧化、免疫指标、屠宰性能、肉品质以及组织霉菌毒素残留的影响。选择32头体重相近(365.64 ± 28.66 kg),体况良好的西门塔尔育肥牛,随机分成2组,每组16头,分别在全混合日粮(TMR)基础上添加0(对照组)、0.2 g/kg
苯并噁嗪树脂可克服传统酚醛树脂在交联过程中易形成微孔结构的弊端,其体积收缩率近乎为零;同时还兼具有高耐候性、高Tg、良好的机械强度及优异的阻燃性能;此外,在实际实验设计中,可通过其灵活的分子结构设计多样化特性,对酚类、胺类等各化合物的官能基团进行修饰,进而合成多样性功能化的苯并噁嗪树脂。随着绿色化学的兴起以及人们在环保意识上的形态转变,传统有机化学的研究前景已然受限。相较于石油基原材料的官能团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