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清EBV-VCA/IgA检测已广泛用于鼻咽癌的筛查。新近研究发现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定量检测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但EBV-VCA/IgA和EBV-DNA在鼻咽癌治疗过程中动态变化研究尚缺。本文通过分析鼻咽癌患者治疗过程中EBV-VCA/IgA及EBV-DNA动态变化规律,探索二者在鼻咽癌治疗转归中的意义。方法:1.EB病毒阳性鼻咽癌患者确定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06年5月至2008年1月耳鼻喉科门诊疑似鼻咽癌患者,病理活检确定为鼻咽癌,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活检组织LMP1蛋白表达,获得EB病毒阳性的鼻咽癌患者。2.观察对象确定和标本采集EB病毒阳性的鼻咽癌患者,同意配合进行相关检查,纳入观察对象,常规进行放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3、4、5、6、7周及3月后复查时采集患者静脉血收集血清、血浆。3.血浆标本采用巢式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在Mx3000p型检测仪上定量检测EBV-DNA的含量,分别计算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EBV-DNA拷贝数中位数,将其绘制成波动图。4.血清标本采用ELISA技术检测EBV-VCA/IgA的水平,根据OD值将其绘制成波动图。5.利用核磁共振物理成像技术,测定鼻咽癌患者肿瘤大小。结果:1.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析疑似鼻咽癌患者鼻咽组织中LMP1蛋白的表达,LMP1蛋白在鼻咽组织中位于细胞浆或细胞膜。80例组织中,34例表达阳性,阳性率为42.5%。2.用定量PCR动态监测鼻咽癌治疗过程中血浆EBV-DNA拷贝数,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的检出率为96.4%(27/28),中位数为1800 cones/μl(0~22100 copies/μl);治疗后EBV-DNA成动态变化,多数病例(18/30)治疗后EBV-DNA拷贝数降低,部分患者(9/30)治疗后EBV-DNA拷贝数升高。3.24例患者治疗前血清EBV-VCA/IgA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5.7%。在30例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3、4、5、6、7周及3月后复查9次EBV-VCA/IgA检测中,多数病例(17/24)治疗后EBV-VCA/IgA降低,部分患者(6/24)治疗后EBV-VCA/IgA变化不明显。4.通过分析EBV-VCA/IgA、EBV-DNA与鼻咽癌肿瘤大小相关性,发现EBV-DNA拷贝数与鼻咽癌肿瘤体积有一定相关性。结论:1.将巢式PCR技术与荧光定量PCR技术结合,成功建立了血浆EBV-DNA的检测方法——巢式荧光定量PCR。2.通过动态监测鼻咽癌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浆EBV-DNA拷贝数,明确了EBV-DNA水平与鼻咽癌治疗疗效、肿瘤大小的关系。EBV-DNA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鼻咽癌肿瘤大小。3.EBV-VCA/IgA和EBV-DNA拷贝数联合用于鼻咽癌的早期筛查,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