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文化人类学学科研究的核心要素。泰勒关于文化定义的阐释对于我们探索文化的具体内涵及构成要素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从泰勒的文化定义中不难发现,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曲艺作为艺术的重要分支之一,理应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全国首届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交流会上,诸多学者和专家就现存的新生代关注的创新诉求与老艺人固守传统之间的不对称、理论与表演无法同时发挥作用及提升捍卫地方语言的自觉性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讨论,并提出避免文化盛宴成为“剩宴”的可行性举措,可见曲艺对于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 曲艺由兴起之初的“小技能”到成为一个专门性的艺术门类,期间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其内涵、艺术范式及构成也逐渐确定下来。然而,其发展过程潜在的诸多问题也日渐凸显。曲艺的相关研究为本文开展对山西地方曲艺干板腔的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干板腔是一种发端于民谣的地方曲艺形式,分布区域主要在晋南河津市的北坡一带。因其简单质朴的台词、朗朗上口的节奏及通俗易懂的表说内容而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成为节日庆祝、思想宣传、伦理价值观普及的文化媒介之一,对该艺术形式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就理论方面而言,其一,干板腔是山西地方曲艺的分支之一,关于其艺术特质的探索给曲艺尤其是板腔类曲艺的研究补充了一定的内容;其二,借用解释人类学、功能主义等人类学理论加以分析,是用专业视角认识地方曲艺的有效探索;其三,关于地方曲艺的研究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题中之义,文本内容和艺术范式的归纳是有效传承地方曲艺文化的必然要求。就实践意义而言,首先,干板腔将熟人社会中的伦理关系、情感表达惯习通过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出来,对于维系人际关系、规范社会秩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其次,作为干板腔的语言载体,北坡土话的说表效果是其他方言及普通话所无法比拟的,这为传播当地方语言及地方文化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再次,干板腔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对于加强代际交流、挖掘文化发展潜力有很大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干板腔的历史起源、艺术范式及构成、文化符号及功能、典型个案等视角展开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具体分析。 第一章主要是基于干板腔的文献综述,从历史起源、身份归属、艺术范式及构成、潜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详实的阐述。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干板腔是曲艺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关于曲艺艺术本身的相关分析自然应成为干板腔研究的重要参考。第二章就干板腔的分布区域、艺术特点、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成果等方面展开述说,其中关于“四项基本选择”的分析是明确干板腔艺术特质的重中之重,也是本文言说的重点。第三章以杨玉林经典作品《老鼠运动会》为个案,展开对干板腔的民族志描述,以系包袱——解包袱——抖包袱为主线,展开对干板腔的程式叙述,就此总结出演员声腔、眼法、手势、道具等文化符号;第四章主要探索干板腔发展过程中的功能指向变迁;第五章从名称及表演场地、演员和受众、表演内容和范式的多样化、传承及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变迁进行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