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主要采用历史文献分析和调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民族院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办学宗旨出发,围绕民族院校特色这一主线,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前提,较为全面地回顾了民族院校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成就及民族院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各种挑战;着重从民族院校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继承、发掘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文化价值等方面论述民族院校地位和作用的不可替代性;论述了民族、文化、语言、宗教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民族院校特色的形成因素;在对特色本身的基本内涵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将民族院校所固有的、不同于一般院校的诸特色概括为"民族性"和"民族适应性"两个层面.作为民族院校根本特色的民族性,其主要内涵在于:办学宗旨的特定性、培养对象的专门性、民族团结的象征性、民族文化的凝聚性.而作为民族院校一般特色的"民族适应性"则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的双重性、层次结构的多样性、教职工队伍构成的多民族性、教育和管理方法上的独到性等.文章从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学科设置、课程体系、学校职能、干部及教师队伍结构等方面探讨了民族院校特色弱化的现象及原因,提出了:①坚持以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中心,把握办学的方向性;②调整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不断增强其对民族地区的适应性;③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多民族师资和少数民族管理专家;④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强化民族院校的综合服务职能;⑤构建民族院校发挥特色的保障体系等突出民族院校特色的多项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