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前人对塔东地区中下奥陶统沉积格局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岩芯、岩屑薄片观察总结认识到研究区内主要岩石类型有微晶灰岩、颗粒灰岩、藻粘结灰岩、泥灰岩、泥岩、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根据各类岩石中储集空间的发育,将储集空间总结归纳为三类:孔隙类、孔洞类及裂缝类,结合储集空间的成因,将储层划分为滩相灰岩溶蚀孔隙型储层、灰岩岩溶缝孔洞型储层、白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及白云岩溶蚀缝孔洞型储层,并建立了各类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在统计分析认识研究区内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的分布特征的同时,利用已有实测孔隙度数据,结合测井数据,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认识储层的总体物性特征。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受成岩作用影响巨大,因此对研究区内中下奥陶统地层的各类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认识,并根据成岩作用对储层形成的影响划分为两类:1)对储层起到建设性作用的包括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构造破裂作用等;2)对储层起破坏作用的包括胶结作用、压溶压实作用、自身矿物(黄铁矿、石英等)的形成、溶孔、溶洞及裂缝的充填作用。由于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形成机制复杂且对储层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对白云石化作用及溶蚀作用重点关注。综合白云石的晶体大小、晶体形态、晶体表面特征、正交偏光镜下消光特征、阴极射线下发光性、碳氧稳定同位素、稀土及微量元素、X衍射有序度等将研究认为区内的白云石可以根据其成因不同分为:同生期蒸发泵成因的粉-微晶白云石、同生期渗透回流成因的粉-中晶它形脏白云石、浅埋藏成因的粉-中晶较自形白云石、热液改造成因的中粗晶白云石、热液成因的鞍形白云石。同生期白云石化至浅埋藏白云石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同生期形成的白云石至浅埋藏条件下形成的白云石逐步降低氧同位素值、有序度逐渐增大、Mn含量逐渐增高、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与正常海相灰岩基本一致。中粗晶白云石及鞍状白云石与热液作用有关,第二期热液作用改造成因或直接形成的白云石在阴极发光下一般发暗玫瑰红色或者不发光,第三期热液作用主要形成缝洞内自生的鞍状白云石,其发亮玫瑰红色;地球化学显示,第二期热液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成岩流体来源,与之相关的白云石由此划分为两类:中粗晶II1型白云石具有更低的氧同位素值,更高的Mn含量,Mn/Sr值也更高,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中具有正Ce异常的特征;中粗晶II2型白云石及第二期热液成因鞍状白云石相比于中粗晶II1型白云石,其氧同位素值相对更高,Mn含量及Mn/Sr值都更低,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中具有明显正Eu异常的特征。其中浅埋藏成因粉-中晶较自形脏白云石及热液改造成因白云石对优质储层的形成具有较大作用。根据溶蚀作用发生时间、溶蚀作用发育对象、溶蚀作用表现形式、溶蚀作用的产物与其他相关成岩作用的关系,认为溶蚀作用包括同生期大气水溶蚀作用、与加里东中期第I幕不整合面有关的大气水岩溶作用、与有机酸有关的溶蚀作用、晚期热液溶蚀作用等四期溶蚀作用。同生期大气水溶蚀作用受海平面变化及滩相颗粒灰岩发育分布控制;大气水岩溶作用受一间房组顶不整合面控制;与有机酸有关的溶蚀作用具有区域及层位局限性,主要发育在晶间孔已被沥青充注的白云岩中;晚期热液溶蚀作用的发育主要受先期孔隙、孔洞及裂缝发育控制。其中晚期热液溶蚀作用由于形成时期较晚,溶蚀形成的储集空间几乎没有被充填或者极少被充填,能形成优质储层。研究区内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全部发育于台地及台地边缘相区中,白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发育厚度最大,滩相灰岩溶蚀孔隙型储层和灰岩岩溶缝孔洞型储层次之,白云岩溶蚀缝孔洞型储层厚度最低;各层位中,以鹰山组地层中储层厚度最大,一间房组次之,蓬莱坝组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