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模拟骨科手术过程收集骨组织出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观察单个核细胞在新西兰大白兔尺骨缺损模型中的骨再生修复潜能,为临床用于治疗骨缺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2只新西兰大白兔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A组,n1=13)模拟骨科手术,收集骨组织出血,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经过PKH26荧光标记后,混合同种异体骨颗粒,移植到兔的尺骨缺损模型中。对照组(B组,n2=9)仅将同种异体骨颗粒植入到兔的尺骨缺损处。植骨治疗8个星期以后大体观察骨组织缺损的愈合形态;X线片检查尺骨缺损,并用“Lane-Sanduh X射线评分标准”评价骨缺损愈合情况;组织学观察新生成骨组织的性质,并用“Lane-Sanduh组织学评分标准”评价骨缺损愈合情况;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A组新生骨组织中PKH26示踪的细胞分布情况。结果:A组每次分离得到并混合同种异体骨植骨的单个核细胞数为(6.32±2.38)×107个。植骨修复骨缺损8个星期以后,大体观察A组缺损骨组织正在愈合,B组骨缺损仍然明显。根据“Lane-Sanduh X射线评分标准”,A组评分(9.92±2.22),B组评分(5.11±1.17),比较两组骨缺损愈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P<0.05)。A组H-E染色的新生骨组织切片显示为正常骨组织毗邻软骨化骨组织,B组H-E染色的组织为植入的“骨支架”而新生成骨组织较少。根据“Lane-Sanduh组织学评分标准”A组评分(8.69±1.89),B组评分(3.44±1.59),比较两组尺骨骨缺损处的组织愈合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P<0.05)。实验组(A组)骨缺损处新生骨组织内PKH26标记的细胞分布广泛。结论:骨组织出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联合同种异体骨治疗骨缺损,比单纯应用同种异体骨治疗骨缺损能更好地促进骨组织愈合。骨组织出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具有成骨作用的潜力,是组织工程治疗骨缺损的理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