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容安馆札记》作为钱锺书的读书笔记,集中体现了他的浩博学识与治学兴趣。回望整部书的成书背景,时代历史的“大语境”与人生情绪的“小寄托”相交织,共同构筑起了该书的多义与复杂,也折射出了一位学者的求索与思考。从写作体例上看,该书延续了钱锺书打通中西式的写作特征——到处搜罗材料并加以梳理总结,这使得它在整体上呈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就创作时间来看,《容安馆札记》处于钱锺书学术历程的中期。所以在对该书与钱氏其它著述的比较过程中,钱锺书文论观念上的递嬗得以彰显。他对现象学的一贯兴趣和对文学“触须”作用的感悟,促成其学术思想的雏形。而他治学后期对前期作品的修正,以及他对文体观念的把握,则映射出他思想上的转变。这使得钱锺书在思想定位上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空间,不能简单地以汉学或宋学视之。如果从语言学视角去把握,那么《容安馆札记》所呈现的是一个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钱锺书在此借“语言学转向”反观训诂,批评古代学者将“名”与“字”等同从而致使文本意义空疏的做法。他对文与意间的关系进行阐发,指出正言若反、言不尽意等几大问题。他还进一步揭示神秘宗“以言去言”的表达方式,提出构建阐释循环的理论追求。而在对名教问题的讨论中,钱锺书则将其语言观念落实到具体现象,思考话语如何管控着现实社会。此外,在《容安馆札记》中,钱锺书也对一些具体的文论问题进行了梳理。比如针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钱锺书从立喻之道的高度上进行剖析,勾勒出两大理论特征:比喻纷沓与必以非类;而针对文艺批评中“空”的概念,钱锺书则从“空无”与“屡空”这两个现象中阐发观点,分析了“空”这一概念在文学理论中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