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和干眼(DE)均是临床常见眼病,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造成严重社会疾病负担,它们均已经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了达到更好的DR和DE防治效果,必须充分调查它们的发病危险因素从而探究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然而在患病率最高的中国却鲜有大样本量DR和DE人群研究。近期有研究发现糖尿病(DM)患者DR与DE密切相关。假如DM患者DR与DE两者确实密切相关,那么在临床工作中就需要我们改变现有的诊疗思维,不能再孤立的诊治这两种眼病。但是目前DM患者DR与DE的相关性是有争议的,因为两者可能都跟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有相关性,这些混杂因素可能导致了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的结果,而且从发病机制上看两者也没有明确相似性。所以DM患者DR与DE的相关性并没确切定论,我们想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角度分析DM患者DE与DR的相关性、两者各自的发病危险因素,并为进一步明确DR和DE的发病机制提供病因线索。第一部分:成年糖尿病人群干眼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的横断面调查研究目的:调查上海市新泾社区成年2型DM患者DE与DR的患病率,探讨DE与DR及其他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间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上海市新泾社区成年2型DM居民的人口统计学基本信息和干眼主观问卷调查及眼部和全身检查结果。眼部检查包括Log MAR日常生活视力、自动验光、角膜知觉、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染色(FL)、Schirmer I试验(SIT)、眼压、眼前后节裂隙灯检查、眼底照相和脉络膜厚度(CT)。CT测量采用扫描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DR根据2002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类标准》进行诊断。DE的诊断参照亚洲干眼协会2016年制定的诊断标准。糖尿病肾病(DN)诊断依据尿液标本白蛋白/肌酐值。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检查包括10 g尼龙丝、128 Hz音叉、及Tip-Therm温度浅感觉检测。采用卡方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度量变量间的相关性。结果:共有1718例社区成年2型DM居民纳入横断面研究。1、DE、DR、DPN和DN的患病率分别为35.2%、25.6%、26.8%和20.5%。2、与DE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r=0.08,P<0.01)和DPN(r=0.06,P<0.05)。3、与DR相关的因素包括性别(χ2=18.31,P=0.00),DPN(r=0.11,P<0.01),DN(r=0.07,P<0.01),角膜荧光染色(r=0.13,P<0.01)和角膜知觉(r=-0.07,P<0.01)。4、平均脉络膜厚度(ACT)与DE、DR、DPN和DE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0.05,P<0.05;r=-0.06,P<0.05;r=-0.07,P<0.01和r=-0.05,P<0.05)。结论:成年2型DM患者DE与DR无显著相关性,但存在同时影响这两种病的混杂因素如DPN和ACT。第二部分:成年糖尿病人群视网膜病变2年随访的回顾性调查研究目的:调查上海市新泾社区成年2型DM居民DR的发病率、进展率和DR回退率,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6年、2018年上海市新泾社区成年2型DM居民的人口学基本信息、全身检查结果和眼底裂隙灯检查、眼底照相检查结果,以及DR诊断结果。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无糖尿病居民作为对照组,分析其与DM居民眼底OCT检测数据差异。根据在2016年和2018年均接受检查且具有完整眼底诊断结果的受试者资料,计算DR进展率和DR回退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进展定义为DR至少有一只眼分期加重,回退定义为无任何眼部侵入性治疗情况下DR至少有一只眼分期降低。根据2016年未发生DR的受试者至2018年时的DR诊断结果,计算DR的2年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验不同指标预测DR发病的准确性。结果:1、2016年时纳入成人2型DM居民1250例,其中无DR、轻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中度NPDR、重度NPDR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分别为946例、214例、39例、33例和19例。另取健康对照1027例。健康对照组、无DR、NPDR、中度NPDR、重度NPDR和PDR组眼底检查指标中,中央脉络膜厚度(CCT)分别为223.40μm、216.22μm、213.57μm、211.91μm、178.47μm和168.15μm,平均脉络膜厚度(ACT)分别为197.83μm、186.94μm、182.03μm、178.00μm、156.91μm和136.72μm。随着DR严重程度不断加重CT呈现不断变薄的趋势(P for trend<0.001)。2、2016年和2018年数据均完整的DM居民共885例,(1)其中2年间161人出现DR进展(2年进展率为18.19%)。基线BMI指数高(OR=1.12,95%CI 1.04-1.21,P<0.01)、血糖控制差(OR=1.26,95%CI 1.06-1.50,P=0.01)及DR发病时年龄大(OR=1.05,95%CI1.01-1.08,P=0.01)是与DR进展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2)2年间63人出现DR回退(2年回退率为7.12%)。基线年龄小(OR=0.84,95%CI 0.76-0.91,P<0.01)、低糖化血红蛋白(OR=0.86,95%CI 0.79-0.94,P<0.01)以及糖尿病病程短(OR=0.90,95%CI 0.80-0.99,P=0.04)是与DR回退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3)537例2016年未发生DR的患者中82例在2018年发生DR(2年发病率为15.3%)。体重指数(BMI)、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和ACT是2年DR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DE与DR发病无相关性(χ2=0.46,P=0.50)。(4)以ACT预测DR发病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58(P=0.03)。ACT的加入并没有改善DM病程、BMI、空腹血糖、Hb A1C对DR的预测能力(Z=0.85;P=0.40)。结论:社区成年2型DM居民CT明显变薄,CT随着DR程度不断加重有逐渐变薄的趋势。较薄的ACT是DR发病的危险因素。良好的血糖控制对DR患者病情稳定甚至消退有益。未发现DE与DR发病有相关性。第三部分:成年糖尿病人群干眼2年随访的回顾性调查研究目的:调查上海市新泾社区成年2型DM居民DE的2年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6、2018年上海市新泾社区成年2型DM居民的人口学基本信息、干眼主观症状问卷调查信息、抑郁症状问卷调查信息、眼部和全身检查以及血尿样本化验结果。眼部检查包括裂隙灯检查、角膜知觉、BUT、SIT、FL、眼底照相、脉络膜厚度。采用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研究结果为DE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DE的诊断根据亚洲干眼协会2016年制定的诊断标准。结果:共有460例成人2型DM居民进入本研究,2年间155例发生DE,2年发病率为33.7%(95%可信区间为29.6%-38.3%)。随着年龄的增长,DE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女性发病率(35.7%)与男性(31.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R与DE发病无关(χ2=1.54,P=0.22)。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年龄(OR=1.03,95%CI=1.01-1.06,P=0.04)、角膜敏感度(OR=0.97,95%CI=0.94-0.99,P=0.03)和抑郁症状评分(OR=1.04,95%CI=1.00-1.08,P=0.04)是DE发病的独立相关因素。在CES-D量表中,“我感到什么事都很吃力”和“我感到忧愁”这两个项与DE的发病显著相关。结论:社区成年2型DM患者DE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对DM居民,特别是高龄、角膜知觉减退和抑郁症患者的DE筛查。未发现DR与DE发病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