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糖尿病人群干眼与视网膜病变相关性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qiangwu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和干眼(DE)均是临床常见眼病,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造成严重社会疾病负担,它们均已经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了达到更好的DR和DE防治效果,必须充分调查它们的发病危险因素从而探究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然而在患病率最高的中国却鲜有大样本量DR和DE人群研究。近期有研究发现糖尿病(DM)患者DR与DE密切相关。假如DM患者DR与DE两者确实密切相关,那么在临床工作中就需要我们改变现有的诊疗思维,不能再孤立的诊治这两种眼病。但是目前DM患者DR与DE的相关性是有争议的,因为两者可能都跟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有相关性,这些混杂因素可能导致了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的结果,而且从发病机制上看两者也没有明确相似性。所以DM患者DR与DE的相关性并没确切定论,我们想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角度分析DM患者DE与DR的相关性、两者各自的发病危险因素,并为进一步明确DR和DE的发病机制提供病因线索。第一部分:成年糖尿病人群干眼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的横断面调查研究目的:调查上海市新泾社区成年2型DM患者DE与DR的患病率,探讨DE与DR及其他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间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上海市新泾社区成年2型DM居民的人口统计学基本信息和干眼主观问卷调查及眼部和全身检查结果。眼部检查包括Log MAR日常生活视力、自动验光、角膜知觉、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染色(FL)、Schirmer I试验(SIT)、眼压、眼前后节裂隙灯检查、眼底照相和脉络膜厚度(CT)。CT测量采用扫描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DR根据2002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类标准》进行诊断。DE的诊断参照亚洲干眼协会2016年制定的诊断标准。糖尿病肾病(DN)诊断依据尿液标本白蛋白/肌酐值。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检查包括10 g尼龙丝、128 Hz音叉、及Tip-Therm温度浅感觉检测。采用卡方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度量变量间的相关性。结果:共有1718例社区成年2型DM居民纳入横断面研究。1、DE、DR、DPN和DN的患病率分别为35.2%、25.6%、26.8%和20.5%。2、与DE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r=0.08,P<0.01)和DPN(r=0.06,P<0.05)。3、与DR相关的因素包括性别(χ2=18.31,P=0.00),DPN(r=0.11,P<0.01),DN(r=0.07,P<0.01),角膜荧光染色(r=0.13,P<0.01)和角膜知觉(r=-0.07,P<0.01)。4、平均脉络膜厚度(ACT)与DE、DR、DPN和DE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0.05,P<0.05;r=-0.06,P<0.05;r=-0.07,P<0.01和r=-0.05,P<0.05)。结论:成年2型DM患者DE与DR无显著相关性,但存在同时影响这两种病的混杂因素如DPN和ACT。第二部分:成年糖尿病人群视网膜病变2年随访的回顾性调查研究目的:调查上海市新泾社区成年2型DM居民DR的发病率、进展率和DR回退率,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6年、2018年上海市新泾社区成年2型DM居民的人口学基本信息、全身检查结果和眼底裂隙灯检查、眼底照相检查结果,以及DR诊断结果。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无糖尿病居民作为对照组,分析其与DM居民眼底OCT检测数据差异。根据在2016年和2018年均接受检查且具有完整眼底诊断结果的受试者资料,计算DR进展率和DR回退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进展定义为DR至少有一只眼分期加重,回退定义为无任何眼部侵入性治疗情况下DR至少有一只眼分期降低。根据2016年未发生DR的受试者至2018年时的DR诊断结果,计算DR的2年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验不同指标预测DR发病的准确性。结果:1、2016年时纳入成人2型DM居民1250例,其中无DR、轻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中度NPDR、重度NPDR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分别为946例、214例、39例、33例和19例。另取健康对照1027例。健康对照组、无DR、NPDR、中度NPDR、重度NPDR和PDR组眼底检查指标中,中央脉络膜厚度(CCT)分别为223.40μm、216.22μm、213.57μm、211.91μm、178.47μm和168.15μm,平均脉络膜厚度(ACT)分别为197.83μm、186.94μm、182.03μm、178.00μm、156.91μm和136.72μm。随着DR严重程度不断加重CT呈现不断变薄的趋势(P for trend<0.001)。2、2016年和2018年数据均完整的DM居民共885例,(1)其中2年间161人出现DR进展(2年进展率为18.19%)。基线BMI指数高(OR=1.12,95%CI 1.04-1.21,P<0.01)、血糖控制差(OR=1.26,95%CI 1.06-1.50,P=0.01)及DR发病时年龄大(OR=1.05,95%CI1.01-1.08,P=0.01)是与DR进展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2)2年间63人出现DR回退(2年回退率为7.12%)。基线年龄小(OR=0.84,95%CI 0.76-0.91,P<0.01)、低糖化血红蛋白(OR=0.86,95%CI 0.79-0.94,P<0.01)以及糖尿病病程短(OR=0.90,95%CI 0.80-0.99,P=0.04)是与DR回退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3)537例2016年未发生DR的患者中82例在2018年发生DR(2年发病率为15.3%)。体重指数(BMI)、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和ACT是2年DR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DE与DR发病无相关性(χ2=0.46,P=0.50)。(4)以ACT预测DR发病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58(P=0.03)。ACT的加入并没有改善DM病程、BMI、空腹血糖、Hb A1C对DR的预测能力(Z=0.85;P=0.40)。结论:社区成年2型DM居民CT明显变薄,CT随着DR程度不断加重有逐渐变薄的趋势。较薄的ACT是DR发病的危险因素。良好的血糖控制对DR患者病情稳定甚至消退有益。未发现DE与DR发病有相关性。第三部分:成年糖尿病人群干眼2年随访的回顾性调查研究目的:调查上海市新泾社区成年2型DM居民DE的2年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6、2018年上海市新泾社区成年2型DM居民的人口学基本信息、干眼主观症状问卷调查信息、抑郁症状问卷调查信息、眼部和全身检查以及血尿样本化验结果。眼部检查包括裂隙灯检查、角膜知觉、BUT、SIT、FL、眼底照相、脉络膜厚度。采用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研究结果为DE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DE的诊断根据亚洲干眼协会2016年制定的诊断标准。结果:共有460例成人2型DM居民进入本研究,2年间155例发生DE,2年发病率为33.7%(95%可信区间为29.6%-38.3%)。随着年龄的增长,DE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女性发病率(35.7%)与男性(31.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R与DE发病无关(χ2=1.54,P=0.22)。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年龄(OR=1.03,95%CI=1.01-1.06,P=0.04)、角膜敏感度(OR=0.97,95%CI=0.94-0.99,P=0.03)和抑郁症状评分(OR=1.04,95%CI=1.00-1.08,P=0.04)是DE发病的独立相关因素。在CES-D量表中,“我感到什么事都很吃力”和“我感到忧愁”这两个项与DE的发病显著相关。结论:社区成年2型DM患者DE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对DM居民,特别是高龄、角膜知觉减退和抑郁症患者的DE筛查。未发现DR与DE发病有相关性。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不同的自噬水平对前列腺基质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揭示5 α还原酶抑制剂(5-ARI)干扰雄激素受体(AR)信号通路对前列腺基质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探索自噬相关基因ATG9对前列腺基质细胞自噬水平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1、收集前列腺增生症(BPH)和正常前列腺移行带组织标本,以及BPH患者的临床数据,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自噬相关基因(LC3和Beclin-1)、凋亡相关基因(cleaved c
目的: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efect,CHD)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约占各种先天畸形的28%,是目前1岁以下婴儿非感染性死亡的首要原因,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约为2-6/1000。遗传因素在VSD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染色体畸变或单基因突变导致的综合征只占VSD病例的小部分,大多
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材料是一类由无机金属离子和含氮或含氧的多齿有机配体在一定条件下自组装形成的具有一维、二维或三维空间结构的新型多孔材料。MOFs与传统材料相比,具有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量的配位不饱和金属活性位点以及可调的孔尺寸和表面性质等特点。这些独特的性能使得MOFs在诸多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如气体储存和分离、吸附、催化、传感和载药
微管切割蛋白(Microtubule-severing proteins,MTSPs)是一组微管结合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切割微管,在细胞分裂、胞质内物质运输、细胞迁移等与微管相关的细胞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MTSPs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中还没有相关的研究。因此,我们检测了小鼠体外发育的卵母细胞中已知的七种微管切割蛋白表达量与定位。结果发现,与同家族其他蛋白相比,KL2是唯一在减数分裂
目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multiforme glioblastomas,GBMs)是一种原发于脑组织,最具侵袭性和致命性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开发新型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分子靶向治疗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手段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和特异性,是目前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表皮样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oid mutation growth factor recep
小胶质细胞是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定居的固有免疫细胞,占脑内胶质细胞总数的10-20%。小胶质细胞参与监测和调节神经元生存的内环境,并在CNS损伤、修复和发育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胞因子、自身死亡的细胞和外来入侵的病原体等,可以通过与小胶质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促使小胶质细胞活化,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合成并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和神经毒性物质,这些因子包
卵母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合成并储存大量蛋白质,叫做“母源蛋白”。母源蛋白中一部分在卵母细胞早期发育中起作用,另一部分则储存于生发泡期的卵母细胞中,在减数分裂恢复之后作用于减数分裂成熟、受精、早期胚胎发育。人们已发现多种母源蛋白的缺陷导致不孕、早期流产等生殖相关疾病,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因此发现卵母细胞中重要的母源蛋白并研究其作用和机制具有重大意义,可能为人类生殖缺陷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我们从已公开
第一部分:鼓室灌注甲强龙挽救性治疗全聋型突发性聋的疗效分析目的:评估鼓室灌注甲强龙挽救性治疗全聋型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耳鼻咽喉科2007年4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常规治疗无效的、单侧全聋型突发性聋97例。根据一线常规治疗无效后、选择的二线继续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选择鼓室灌注甲强龙作为二线治疗方案的患者纳入实验组;将仍选择继续常规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所
目的穿孔素蛋白(perforin)是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发挥靶细胞杀伤作用中的重要蛋白,Perforin基因也是原发性HLH发病机制中最主要的突变基因之一。本研究探讨perforin在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Secondary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sHLH)患者外周血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细胞毒性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
研究表明,肥胖与肿瘤密切相关,肥胖可促进恶性肿瘤的转移。肥胖与肺癌转移也密切相关,然而,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肥胖如何促进肺癌细胞转移的机制认识还非常有限,其相关机制亟待阐明。外泌体在肿瘤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脂肪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能在体外增强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而这种作用是MMP3部分依赖,MMP9完全依赖的。此外,我们还发现与脂肪前体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相比,脂肪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含有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