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文化碰撞的加剧以及中国国力的增强,我国文化对外交流需求也在不断加强,文学作品的引进和输出作为文化的重要部分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鉴于我国引进和输出的作品绝大部分需要依靠翻译进行语言的转换,因此翻译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也应当受到重视。文学作品本质上是对故事的讲述,因此作品的叙事立场及叙事方式至关重要。近年来叙事学和翻译的结合已经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新方向,同时也为翻译研究和翻译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翻译叙事学不仅分析文本,同时也着重探讨译者、社会环境、政治文化等因素对作品的影响。翻译叙事学认为译者可以通过改变或重建原文叙事而改变作品的叙事重点和角度,从而进一步影响目标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本文将以Joan Haste 一书在中国的两个翻译版本为例来研究翻译中的叙事学。论文借鉴了蒙娜·贝克的四种翻译叙事建构原则(时空建构、选择性挪用建构、标志性建构和参与者重新定位)来分析中国译者在翻译外国作品时如何通过对叙事的更改和重建来重塑作品,使其加符合特定的目标读者和语境。此外本文也会分析译者采用不同构建方式背后的个人或社会的推动因素,以及采用不同的建构方式对译文内容和读者反应所造成的影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的叙事对文化的传播、事件的讲述及人们的反映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把握和利用叙事是掌握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因此本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分析国内译者在翻译外来作品时所采用的构建策略来为国外作品的翻译和国内作品的外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通过重构原文的叙事,译者可以使其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读者从而更好地地促进文化交流。此外,尽管本文研究的主要是文学作品中翻译对叙事的重构,叙事构建的观点和措施也可被广泛应用到其它涉及到不同文化和文明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