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患者手术前后眼表功能变化的研究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ginery_pupp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翼状胬肉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眼表功能变化及引起该变化的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6月到我院就诊的原发性鼻侧翼状胬肉患者33例33眼(实验组)及无眼表疾病的健康志愿者30例30眼(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裂隙灯检查眼表,采集眼前段图像,Photoshop测量实验组胬肉侵入角膜长度;采集SchirmerI试验(SIT)结果及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调查得分;用Keratograph5M收集泪河高度(TMH)、首次泪膜破裂时间(TBUTf )、平均泪膜破裂时间(TBUTav )、上下睑板腺缺失总评分(meiboscore)。实验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遮盖术,术后1月、3月进行随访。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翼状胬肉患者术前的泪膜稳定性下降,TBUTf、TBUTav较对照组缩短(P<0.01),并且年龄越大者,TBUTf、TBUTav越短(P≤0.005)。实验组meiboscore较对照组高(3.00±2.00分vs2.00±1.00分;P<0.01)。实验组术前具有显著的眼表不适感,OSDI评分为22.92±23.96分。两组间TMH、SIT无明显差异。胬肉侵入角膜长度为3.51±1.23mm。胬肉侵入角膜长度与术前TBUTf、TBUTav呈负相关(R=-0.354,P=0.049;R=-0.494,P=0.003),与meiboscore、OSDI呈正相关(R=0.832,P<0.001;R=0.677,P<0.001);翼状胬肉患者术后1个月泪膜稳定性下降,随访至3个月时,泪膜稳定性恢复至术前水平。经手术治疗后,患者眼表不适感逐渐好转,OSDI评分由术前的22.92±23.96分,下降至术后3月的4.17±4.16分(P<0.001)。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比较TMH、SIT、meiboscore无明显变化。
  结论
  1、翼状胬肉患者术前泪膜稳定性下降、睑板腺缺失比例及眼表自觉症状增加。
  2、翼状胬肉切除术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眼表自觉症状。
其他文献
学位
目的:探究有或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玻璃体液中40种趋化因子的水平,并分析其与不同糖尿病视网膜损害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特发性黄斑前膜、黄斑裂孔及增值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PDR)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共80例,并按视网膜损害情况分为4组。其中正常对照组20例,有糖尿病但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20
目的:本研究应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中文健康社交媒体(百度贴吧)与青光眼相关的主题帖,通过使用大数据分析高频中文词汇探讨青光眼人群的需求及上网习惯,并应用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s Processing,NLP)对社交媒体数据进行分类识别,评估其对于中文社交媒体上医学相关文本的专业识别能力。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应用网络爬虫技术从百度贴吧的青光眼吧爬取青光眼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目的:通过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 SMILE)及智能脉冲技术(SmartPulse Technology,SPT)辅助下的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assist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这两种手术方式术后早期视力及视觉
学位
学位
学位
目的:研究应用后囊切开联合虹膜周切充分硅油填充治疗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相关的初发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复位率及视力恢复情况。  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系列病例分析。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0月至2020年2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应用后囊切开联合虹膜周切充分硅油填充治疗20例初发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患眼。收集术前、术后随访的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