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翼状胬肉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眼表功能变化及引起该变化的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6月到我院就诊的原发性鼻侧翼状胬肉患者33例33眼(实验组)及无眼表疾病的健康志愿者30例30眼(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裂隙灯检查眼表,采集眼前段图像,Photoshop测量实验组胬肉侵入角膜长度;采集SchirmerI试验(SIT)结果及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调查得分;用Keratograph5M收集泪河高度(TMH)、首次泪膜破裂时间(TBUTf )、平均泪膜破裂时间(TBUTav )、上下睑板腺缺失总评分(meiboscore)。实验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遮盖术,术后1月、3月进行随访。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翼状胬肉患者术前的泪膜稳定性下降,TBUTf、TBUTav较对照组缩短(P<0.01),并且年龄越大者,TBUTf、TBUTav越短(P≤0.005)。实验组meiboscore较对照组高(3.00±2.00分vs2.00±1.00分;P<0.01)。实验组术前具有显著的眼表不适感,OSDI评分为22.92±23.96分。两组间TMH、SIT无明显差异。胬肉侵入角膜长度为3.51±1.23mm。胬肉侵入角膜长度与术前TBUTf、TBUTav呈负相关(R=-0.354,P=0.049;R=-0.494,P=0.003),与meiboscore、OSDI呈正相关(R=0.832,P<0.001;R=0.677,P<0.001);翼状胬肉患者术后1个月泪膜稳定性下降,随访至3个月时,泪膜稳定性恢复至术前水平。经手术治疗后,患者眼表不适感逐渐好转,OSDI评分由术前的22.92±23.96分,下降至术后3月的4.17±4.16分(P<0.001)。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比较TMH、SIT、meiboscore无明显变化。
结论
1、翼状胬肉患者术前泪膜稳定性下降、睑板腺缺失比例及眼表自觉症状增加。
2、翼状胬肉切除术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眼表自觉症状。
探究翼状胬肉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眼表功能变化及引起该变化的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6月到我院就诊的原发性鼻侧翼状胬肉患者33例33眼(实验组)及无眼表疾病的健康志愿者30例30眼(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裂隙灯检查眼表,采集眼前段图像,Photoshop测量实验组胬肉侵入角膜长度;采集SchirmerI试验(SIT)结果及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调查得分;用Keratograph5M收集泪河高度(TMH)、首次泪膜破裂时间(TBUTf )、平均泪膜破裂时间(TBUTav )、上下睑板腺缺失总评分(meiboscore)。实验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遮盖术,术后1月、3月进行随访。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翼状胬肉患者术前的泪膜稳定性下降,TBUTf、TBUTav较对照组缩短(P<0.01),并且年龄越大者,TBUTf、TBUTav越短(P≤0.005)。实验组meiboscore较对照组高(3.00±2.00分vs2.00±1.00分;P<0.01)。实验组术前具有显著的眼表不适感,OSDI评分为22.92±23.96分。两组间TMH、SIT无明显差异。胬肉侵入角膜长度为3.51±1.23mm。胬肉侵入角膜长度与术前TBUTf、TBUTav呈负相关(R=-0.354,P=0.049;R=-0.494,P=0.003),与meiboscore、OSDI呈正相关(R=0.832,P<0.001;R=0.677,P<0.001);翼状胬肉患者术后1个月泪膜稳定性下降,随访至3个月时,泪膜稳定性恢复至术前水平。经手术治疗后,患者眼表不适感逐渐好转,OSDI评分由术前的22.92±23.96分,下降至术后3月的4.17±4.16分(P<0.001)。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比较TMH、SIT、meiboscore无明显变化。
结论
1、翼状胬肉患者术前泪膜稳定性下降、睑板腺缺失比例及眼表自觉症状增加。
2、翼状胬肉切除术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眼表自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