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温对植物地理分布和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统计表明,全球每年低温伤害对农林作物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千亿元。近年来极端气候频发,经济损失甚至还会增加。我国春玉米种植地域广泛,早春低温冷害(0℃以上的低温)是玉米生产上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玉米萌芽和幼苗期的生长,也成为玉米产量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如何用抗寒液提高玉米以及其它作物的抗寒性,对于作物春季返青期“倒春寒”引起的低温冷害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研究了水杨酸(SA)、黄腐酸(FA)、烯效唑(S3307)刺槐豆胶(LBG)、抗坏血酸(ASA)、磷酸二氢钾(KH2PO4)、沙棘水提液、松针水提液八种外源物质对低温(5℃)胁迫下玉米幼苗生理效应的影响,筛选出其中效应位于前三的外源物质;以松针水提液为基液,以KH2PO4和ASA为基础性物质,配制了两种不同组分的复配型植物抗寒液;以豫玉22号玉米为材料,通过正交试验优化配方,筛选出提高玉米幼苗抗寒能力的最优浓度配比;将筛选出的优化复配植物抗寒液预喷施到三个品种的玉米(豫玉22号、金穗1203、宇辉早甜粘)上进行平行试验,在5℃下低温胁迫后测定相关生理指标,进一步验证了优化抗寒液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扩展优化抗寒液的适用范围,以陇油9号油菜为实验材料,0℃低温胁迫后测定相关生理指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SA、FA、LBG、S3307、ASA、KH2PO4、沙棘水提液、松针水提液预处理玉米幼苗,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均能提高玉米幼苗抗寒性。同一外源物质不同浓度处理对提高玉米幼苗抗寒性存在差异;不同外源物质之间生理效应也不同,抗寒性效果最好的为S3307,其次为SA和FA。综合抗冻指数、叶绿素含量、S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这四个生理指标,得出抗寒性强弱顺序以及最佳浓度为S3307(0.06g/L)>SA(0.05g/L)>FA(0.6g/L)>LBG(1.2g/L)>KH2PO4(3g/L)>ASA(3g/L)>松针水提液(0.005g/mL)>沙棘水提液(0.005g/mL)。2.将两个不同成分的抗寒液通过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以豫玉22号玉米为材料,研究筛选出提高玉米幼苗抗寒能力的组合和该组合的最优浓度配比。测定了含水率、电导率、叶绿素含量三项生理指标,结合冷害指数筛选出了抗寒效果较好的A7和B8两个最优浓度配比配方,具体配方如下:A7:刺槐豆胶(1.2g/L)、烯效唑(0.06g/L)、黄腐酸(0.6g/L)、磷酸二氢钾(3g/L)和抗坏血酸(3g/L),用0.005g/ml的松针水提液配制,最后补松针水提液至1000mL。B8:刺槐豆胶(1.2g/L)、烯效唑(0.06g/L)、水杨酸(0.08g/L)、磷酸二氢钾(3g/L)和抗坏血酸(3g/L),用0.005g/ml松针水提液配置,最后补松针水提液至1000mL。3.通过对豫玉22号、金穗1203、宇辉早甜粘三个品种玉米预喷施A7(N1)和B8(N2)两种优化抗寒液,并在5℃条件下冷胁迫处理,分别在处理前、冷胁迫三天、五天、恢复生长三天后测定幼苗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六项生理生化指标,进一步验证A7(N1)和B8(N2)对提高玉米幼苗的抗寒能力的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N1和N2都能够显著提高三个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的含量和SOD酶活性,能显著降低膜伤害水平和丙二醛的含量;并且N1和N2抗寒效果相比,除了豫玉22号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两者差异不显著以外,其余指标均反映出N2对玉米幼苗冷害的缓解作用优于N1。4.为进一步扩展抗寒液的适用作物范围,以陇油9号白菜型油菜为实验材料,预喷施优选的N2抗寒液后进行0℃冷胁迫处理,测定了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电导率、丙二醛含量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N2对陇油9号油菜抗寒性的提高仍然有增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