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V)引起的一种以神经系统感染为特征的烈性、致死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发病动物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如:恐水、恐声、惊厥等。在RABV感染的成年鼠脑组织切片中能够看到轴突、树突呈串珠样改变和肿胀,这些变化与神经元细胞骨架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微管作为细胞内最重要的骨架类型,其结构的稳定性直接决定了细胞的正常功能。为研究神经元细胞微管和RABV致病性的关系,本研究在观察到RABV感染引起神经元微管结构改变的基础上,通过检测影响微管稳定性的相关蛋白在转录,翻译及细胞内分布的变化,研究RABV感染与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变化的关系,这些研究可为对RABV感染致神经功能异退化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RABV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本研究首先通过对乳鼠脑内接种RABV固定毒株进行病毒扩增,并测定病毒滴度。随后对能够影响细胞骨架稳定性的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包括EB3、p140cap、Rbl2、Tppp、Vasp、Fascin1、Tesk2、GIT2及Ena,并从中挑选变化明显的转录异常基因进行下一步研究。之后通过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对基因转录水平、蛋白水平、细胞内分布进行检测,然后通过Westernblot检测其下游蛋白的活性。最后,以该基因在CVS感染神经元内的异常表达为基础,研究RABV街毒株MRV对该基因转录、蛋白及细胞内分布水平是否有相似影响,以进一步探究狂犬病病毒街毒株致神经元功能异常的机制。结果显示,对挑选的9个微管相关基因的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EB3、p140cap、Rbl2、Tppp、Vasp、Fascin1、Tesk2及Ena等8个出现转录异常,从中挑选2个异常的相关基因EB3、p140cap及p140cap下游蛋白Rac1进行研究。首先对CVS感染不同时间神经元内EB3转录和翻译水平的动态变化进行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VS感染1h后,与对照组相比,EB3mRNA量和蛋白量都有明显的降低。且随着时间延长,mRNA量和蛋白量进一步降低,与对照组差异更加明显。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CVS感染48h,神经元胞体内有少量病毒特异性光斑,EB3较连续地分布于突起;感染96h,在胞体和突起病毒光斑增多,EB3呈斑状杂乱地分布于突起及胞体膜内侧,失去在正常神经元上的点状分布状态。对p140cap进行动态检测发现,CVS感染1h之后,在转录及翻译水平上也有明显的下降。对p140cap下游蛋白Rac1活性检测发现CVS感染能够明显抑制Rac1的活性。对MRV感染的神经元EB3、p140cap转录、表达水平及分布检测,证实EB3的转录及翻译水平下调。在感染96h后,EB3呈散沙状均匀分布于突起上。同时还发现,MRV感染能抑制p140cap转录,但对其蛋白表达下调作用不明显。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CVS感染引起EB3(↓)、p140cap(↓)、p130(↓)、Tppp(↓)、GIT2(↓)、Fascin1(↓)、Ena(↓)及Tesk2(↑)等基因转录异常,抑制EB3及p140cap的表达,改变EB3细胞内定位,从而影响神经元MTs的稳定性。CVS感染对Rac1活性的抑制,可能通过EB3—p140cap—Rac1信号途径而影响微丝的重排。2、RABV街毒株MRV能够抑制EB3表达并改变其细胞内定位,对p140cap表达影响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