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死”的思考——《少年维特之烦恼》与《安娜·卡列尼娜》比较谈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a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运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对经典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安娜·卡列尼娜》进行比较,以作品中的“爱与死”主题为主要切入点,以《维特》和《安娜》为主要研究文本,对作品作家“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进行比较阐释,以期达到对以下问题的理解和探讨: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经典作品与作家、时代、民族的关系;经典作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当代文学困境以及当代人生存境遇等问题。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别阐释主人公维特、安娜爱情追求和走向自杀的共通之处,以及作品在因主人公性别、人物形象塑造、宗教因素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及其原因。第二部分主要是由作品深入到作家、时代特征、民族性的比较分析。第三部分是对《维特》、《安娜》的当代意义的阐释,主要探讨两部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作品中体现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对当代文学的启示,以及对由维特、安娜之死到生活中诗人作家自杀现象的反思、对当代人生存困境的思考。   文学源于生活,文学是和每个人的生存紧密相连的,对经典文学的深入探讨过程,其实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究追问过程和对生命体验的整理思考过程。真正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是与普通人的悲欢离合紧密相连的,所以经典文学才会历久弥新、永恒流传,值得我们不断去阅读和阐释。
其他文献
2001年7月和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分别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两份"标准"分别对初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了具体的要
王小波逝世十年,人们并没有忘记他,更是形成了奇特的“王小波现象”。对王的“文本”和“人本”,人们投注了太多的社会和文化想象;王小波也已超出其作家的身份,被附加了各种的称号
新学期即将开始,孩子们已经开始为返校做准备,而人们关注的是,承担运送孩子们入学的校车是否也做好了准备?
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人体主要通过食物、饮水及空气等从自然环境中摄取钡。正常情况下,钡是人体一种非必需的无毒的稀有微量元素,但过量摄入钡盐对人体可产生急、慢性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