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5例临床分析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ebue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并对其病因进行探讨。   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35例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   结果:1.本组35例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均为Ⅰ-Ⅱ级,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均无意识障碍发生,无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无脑积水,少数有脑血管痉挛出现(8.6%),经相关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较快。   2.颅脑CT检查显示出血部位多位于中脑周围池(环池、脚间池、四叠体池、脚池)及桥前池,极少数患者(5.71%,2/35)出血扩散至侧裂池和纵裂池;Fisher分级主要为1-2级,2例3级病例,无4级病例。所有病例发病一周内DSA检查均无阳性发现,发病3个月后复查DSA仍未发现异常。   3.病程平均16天,平均随访14个月,无一例再出血,无患者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   结论:PNSAH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无阳性发现,其临床症状较轻,病情恢复较快,并发症少,预后良好,无再出血发生。对远期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和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s)对高糖培养的恒河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的影响及免疫调节机制,旨在为减轻早期DR微血管的损害及视网膜毛细血管血-视网膜屏障的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离提取氧化应激状态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cells,RPE)分泌的外泌体(exosome),探索分析此外泌体对于正常RPE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V
目的:分析伴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的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7月—2010年12月住院的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