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的创造性、信息素养要求愈发强烈,使得人才的综合能力评价标准不断提高,这便要求学生的全方面发展,而这却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达成的目标。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进行,优势在于便于班级的管理和对课堂节奏的把控,能够在短时间内组织有效的教学,但知识范围的局限和教学模式单一的缺点也较为明显。如果放弃传统的授课方式,以线上自主学习模式作为授课方式也并没有让教学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的创造性、信息素养要求愈发强烈,使得人才的综合能力评价标准不断提高,这便要求学生的全方面发展,而这却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达成的目标。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进行,优势在于便于班级的管理和对课堂节奏的把控,能够在短时间内组织有效的教学,但知识范围的局限和教学模式单一的缺点也较为明显。如果放弃传统的授课方式,以线上自主学习模式作为授课方式也并没有让教学质量得到质的提升。目前,国家对于国民信息素养的提升以及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推进力度不断加大,探寻新时代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混合式学习模式结合了面对面授课和线上学习的优势,在保证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监督职责,也使得学生学习资源更加丰富、教学活动安排更加灵活。作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代表,笔者希望通过教学实验的方式来验证混合式学习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适用性。研究选择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线上教学平台,考虑的是微信的及时性沟通功能和内容管理功能。研究以平衡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为抓手,解决混合式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上的模式设计和应用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有:通过文献法对混合式学习展开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授课模式及学生感受;通过实验法验证混合式学习;通过数据分析和访谈的形式了解教学实验成果。基于调研结果的分析确定了混合式学习的具体流程安排,以此为基础搭建线上学习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教学体系,并通过在陕西省汉中市W中学进行教学实验的方式检查、验证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效果;比对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考试成绩的数据等。研究发现采用混合式学习的学生的成绩普遍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通过学生课后的访谈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混合式学习提升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实现了针对性教学,但仍有线上学习内容扩充知识少、线上学习监管力度不够和线下课堂学生参与感不强的问题。针对遗留问题提出了扩充线上学习资源、师生共同监督和线下项目式教学的解决思路。
其他文献
<正>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占比中国总人口的73%左右。我国网民数量伴随着互联网的开放发展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然而,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特征不可避免的导致“网络暴力”的产生。8·25德阳女医生遭人肉自杀事件、7·7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事件、网红“罗小猫猫子”直播中喝农药自杀事件、
我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决定了社会发展不可脱离乡土。而乡土教育,在乡土根基上建立情感联结,将地方性与乡土性融入、体现在教育中,它不仅仅以传递乡土知识为目的,更为重要的是传承乡土文化、根植乡土情感、引导学生爱家乡爱祖国,它是回应我国社会乡土性的有效方式。但现实生活中,乡土文化已逐渐被挤压、被边缘化,乡土教育也随之从曾经备受关注的热点逐渐沦为形式,甚至被忽视。乡村振兴进程中,需要热爱乡土的人才建设乡村,同
越来越多的学者探讨如何将教学模式从将浅层次、普及化的网络学习模式向深层次、专业化推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会计类课程也在探索适合会计类专业的混合教学模式。本文通过构建混合教学基本框架,以《管理会计》课程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等形式研究其应用结果,旨在构建混合教学机制,为高职类会计学生搭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设计适合的教学模式,以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乡村规划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步,新时代乡村振兴必须包含乡村文化的振兴。乡村规划所考量的文化现象侧重于宏观性,可从文化样态、文化消费、文化氛围三个向度切入。规划中的文化布局是一种策略性的方案,应做到强化乡村规划理念,注重乡村“传统农耕文化”有效传承;有机融合多元文化价值,促进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营造健康文化消费环境,促进乡村居民自主文化消费;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吸引外来居民旅游文化消费;做好“微”改造,
近年来在华北一些村庄兴起一种百桌宴的传统文化实践,透过百桌宴的举办过程可以分析当前华北乡村建设与村庄的社会文化转型。元村和乔村自2016年开始分别举办以百桌宴为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前者的百桌宴是家族祭祖过程的一部分,后者的百桌宴是重阳节孝老文化展演的一部分。与改革开放初期村庄传统文化与社会组织复兴的状况不同,百桌宴实际上表征着后税费时代华北转型农村社区振兴民间文化、重建象征体系、寻找新的社会整合方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乡村教育振兴的使命是服务于乡村振兴全局,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其既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上也存在作用的限度。当前,乡村教育既面临着由资源匮乏导致的外显困境,也面临着由乡村文化失调导致的教育价值观模糊、城乡双轨发展导致的教育评价标准“外在化”、公共政策惯性导致的农民主动性的抑制等问题。基于此,乡村可以诉诸理念、制度、主体、技术等方面的现代
<正>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实基石[1],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由于我国城乡情况差异大,地理文化环境和经济发展程度各异,既有的“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等探索的“强弱学校捆绑发展”“学区制建设”“教育网络联盟”“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等模式被认为是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0版本。《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