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的电影改编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hh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借鉴其他艺术,而在艺术中具有独特地位的文学(尤其小说),因其兼有抒情与叙事的美学性质,与电影关系紧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创始人和先驱,鲁迅先生的小说通过深入而尖锐的笔触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从文化的角度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具有历久弥新的解读性。也因此,鲁迅的小说作为电影改编的文本素材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本论文以鲁迅小说的电影改编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鲁迅的小说文本与改编之后的影视文本,以关于鲁迅小说改编的8部电影为例,着重从改编的基本模式、电影的影像呈现以及小说的电影改编所涉及的语图关系三方面,探讨鲁迅小说电影改编从文字到影像的转化过程以及改编的价值与局限所在。本论文除绪论外,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鲁迅小说电影改编的选题价值以及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学术界关于鲁迅小说电影改编研究的不足以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重点分析鲁迅小说电影改编的基本类型,拟从移植型、复合型、变通型三种改编模式切入,对可以寻到的几部改编作品进行以点带面的简单梳理。第二章侧重探讨鲁迅小说电影改编的影像呈现,从人物造型、场景再现两个角度探讨电影思维时空艺术的造型性,最后一节影像叙事则分析将抽象的文学叙事转换为具体的影像叙事时根据电影的创作规律对原著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节奏所进行的影像化改造。第三章着重论述鲁迅小说影像改编所涉及的语图关系。电影改编作为一种容纳文学与图像的综合艺术,必然涉及到从语言文本到图像文本的转化。首先,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小说与电影在互相碰撞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语图缝隙,文章具体探讨了语图缝隙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以及具体到改编作品中的主要表现。其次,语言与图像作为时空两种维度的媒介叙事在相互碰撞中不仅会产生语图缝隙,而且还存在语言与图像的融合,具体包括语言符号(字幕)与影像的融合以及语言形式(声音)对语图的缝合。最后,语言文本与图像文本虽表现形式各异,但二者依然相互需要、相互赋予对方以活力,即存在一定的互文性,语言文本与图像文本的互文性体现在不同文本对同一对象的讲述且互相征用,即语言与图像表现相同的对象,图像对语言文本的征用、仿写,语言文本对图像的补充、提升,从而产生出富有张力的审美效果。第四章为论文最后一个部分,着重从宏观角度分析鲁迅小说电影改编对于受众与原著所产生的传播价值以及审美局限。
其他文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然而当前存在教育时效性不强的实际问题。本文结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要求,基于对当前教育时
以沈阳体育学院辅导员队伍为研究对象,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为研究方法,在首先论述了辅导员在素质教育中特殊作用的定位后,全面地阐述了体育院校
本研究以青稞昆仑15号为材料,分析CoCl2胁迫下青稞幼苗生理生化指标及基因表达的变化,并且克隆了青稞PAL基因,并分析了其生物信息学内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对照相比,在30
吕叔湘先生十分重视方言研究。本文重点介绍了吕叔湘先生在丹阳方言研究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一)在声调研究中区分读书音和说话音的差别;(二)在声调研究中重视字调和字类的
<正>五月中旬,我与同学数人有缘至南京鸡鸣寺一游,亭台古佛、轻烟钟呗,固然可以游目骋怀,涤荡尘俗,使人流连。但此处最有特色、最让我着意的却是半山腰的
文中在机车维修模式转变的背景下,从和谐型机车与传统机车之间的检修理念差别出发,研究了和谐型机车运用维修段综合信息平台的总体框架。文中确立了综合信息平台的设计目标即
在阐述开幕式团体操表演内涵和功能的基础上,全面回顾南京工业大学五届校运动会开幕式团体操表演实践,总体上坚持了开幕式表演与文艺表演、民间文体形式相结合的原则,每次表
<正>读《月迹》,仿佛读一颗静穆之心,一颗清朗之心,一颗澄明之心。我以为,教学《月迹》,关键在于引领学生走进那美妙的月色之中,和作者一起追寻月的踪迹,同作者一起全身心地
<正>禅宗认为,人类心灵具有觉悟人生、统一宇宙万法的和谐本性,但这种本性只能意会,无法言传。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心性学说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对这种和谐本性的意会,只不
目的观察和分析血糖波动和氧化应激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9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微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