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因其高的量子产率、高缺陷容忍度、宽光谱可调以及高的色纯度等优异的性质在光电器件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与此同时,钙钛矿本身的高离子属性导致其稳定性较差,特别的是符合Rec.2020标准的630 nm-650 nm红光波段的无机钙钛矿量子点通常由混合卤素组成,这还会带来相分离的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本文以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CsPbX3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离子掺杂和有机包覆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因其高的量子产率、高缺陷容忍度、宽光谱可调以及高的色纯度等优异的性质在光电器件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与此同时,钙钛矿本身的高离子属性导致其稳定性较差,特别的是符合Rec.2020标准的630 nm-650 nm红光波段的无机钙钛矿量子点通常由混合卤素组成,这还会带来相分离的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本文以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CsPbX3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离子掺杂和有机包覆的方式研究对钙钛矿量子点稳定性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在LED器件上的应用。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所示:1、使用热注射法并以乙酸镍作为镍源合成了发光峰为650 nm的高质量Ni掺杂的CsPbBrI2钙钛矿量子点,从抑制离子迁移的角度研究了Ni掺杂改善混合卤素CsPbBrI2量子点相分离问题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Ni掺杂后的CsPbBrI2量子点没有改变原始的发光峰,只出现了与平均尺寸减小相关的蓝移,微观形貌结果显示其具有更均匀的尺寸分布,量子产率也有较大的提升,当Ni/Pb名义掺杂比为10%时量子产率最高为81.05%。DFT计算结果表明Ni的掺杂使Pb与Br、I之间的键长减小,电荷密度增大,并引起原始晶体结构的收缩,在价带顶附近出现了与Ni相关的能级。稳定性的比较结果显示Ni掺杂的CsPbBrI2量子点相比未掺杂之前具有更好的相稳定性。2、基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自由基聚合的机理,以热注射法制备的Ni掺杂的CsPbBr3钙钛矿量子点作为引发剂,在白光光照条件下使MMA聚合制备了PMMA/量子点复合材料。结果表明:经过原位聚合包覆的量子点具有单分散的特征且量子点的平均粒径略有增加,利用刮涂法制备的复合薄膜具有优异的光学透明性,薄膜浸在水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有机包覆后的Ni掺杂CsPbBr3钙钛矿量子点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且没有发生明显的团聚。浸泡在水中一个多月后的发光强度仍然能够达到初始强度的90%左右且发光峰位一直稳定在529 nm左右。包覆前后的变温荧光强度显示出包覆后的量子点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通过对量子点引发MMA聚合的机理分析得到MMA在聚合过程中是与具有卤素空位的Pb离子结合形成单体自由基,最后成功聚合并将量子点包覆其中。3、基于三种不同Br/I比例的Ni掺杂的CsPbBrxI3-x红光钙钛矿量子点构建的白光LED均表现出较高的流明效率和显色指数,当Br/I为9/11时具有最佳性能,流明效率达到了113.2 lm/W,显色指数为94.9,对应的色坐标为(0.3621,0.3458)且具有4336 K的暖白光色温。放置在大气环境中和不同的驱动电流下均表现出较好的光谱稳定性。对比基于掺杂前后的CsPbBrI2量子点构建的红光LED,掺杂后的CsPbBrI2量子点红光LED的色坐标为(0.65,0.28),并且具有更高的流明效率,这与掺杂后量子产率的提升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此外,有机包覆后的Ni掺杂CsPbBr3复合材料的绿光LED的最高流明效率可以达到12.39 lm/W,色纯度也达到了88.3%,CIE色坐标为(0.18,0.75),非常接近Rec.2020标准中对应的绿光色坐标(0.17,0.79),并且在小于80 mA驱动电流下具有优异的光谱稳定性。
其他文献
光伏制氢是一种新型清洁能源转换方式,具有环保无污染、经济等特点,且有助于提高对光伏发电的消纳能力、缓解光伏弃光问题,因此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中,离网间接耦合型光伏制氢系统可应用于未铺设电网地区,其核心设备DCDC变换器能够灵活匹配光伏阵列与电解槽的I-V曲线,提高系统效率。然而,现阶段对光伏制氢系统大功率降压DC/DC变换器的拓扑选择、控制策略等内容的研究尚且不足。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
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芯片上能够集成越来越多的核心,传统平面金属互联的片上网络(Network on chip,No C)中的数据包平均传输路径不断增长,出现了高延迟和高功耗等问题。无线片上网络(Wireless Network on Chip,WiNoC)由于采用了成熟的无线技术,具有缩短网络直径的特性,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引入无线路由器会导致网络中流量聚集从而出现比传统
太赫兹波是指频率范围在0.1 THz至10 THz,介于微波和红外之间的电磁波。近年来,随着微纳加工、超快光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飞速发展,太赫兹技术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正逐渐被人们所发掘,有望在下一代通信与计算系统、无损安检、生物医药、食品与农产品安全检测、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实现这些应用,研制出能够对太赫兹波进行高效调控的太赫兹功能器件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对液晶、钙钛矿介质材料在太赫兹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由于具有特殊的光电性质和光制发光特性,纳米半导体材料在太阳能开发与功能产品的研发等领域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半导体材料在一定波长的光照下可以被激化,产生具有还原能力的电子和氧化能力空穴,这使得纳米半导体材料能够被应用于光解水产氢与净化水体污染物。由于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与优异的可见光响应能力,新型半导体材料Cd In2S4被进一步开发应用于光解水制氢以及光催
通过给体(D)-受体(A)策略设计高性能有机半导体材料用于有机场效应晶体管被认为是可行的,已经有众多相关文献对其进行了报道。尽管D-A聚合物在溶液加工性能上具有优势,但是其本身的分子量多分散性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D-A小分子有着确定的结构与分子量可以避免材料本身带来的产品批次差异性问题。此外,相对较高的分子量和可调的侧链结构赋予D-A小分子良好的溶液加工性能。本文以茚并二噻吩并[3,2-b]噻吩(
超辐射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以及无线电等领域,具有长寿命和高可靠性的半导体光学器件,因此对其可靠性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以工作失效寿命为依据的传统可靠性分析方法不适用于长寿命和高可靠性的器件,本文在分析超辐射发光二极管的失效机理后,发现其光功率性能在退化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信息,因此利用性能退化量对超辐射发光二极管进行可靠性建模,完成可靠性评估工作是可行且有效的。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电致变色器件(ECDs)是通过离子插层触发氧化还原反应的多功能器件,其颜色和光学特性在施加适度的驱动电位后可以发生可逆性地变化。随着柔性功能电子领域的迅速发展,柔性电致变色器件由于其重量轻、透明和可变形等优点,被认为在下一代能源存储和转换系统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WO3因其优异的可逆显色效率和电致变色稳定性,是ECDs中应用广泛的变色材料之一。通常采用磁控溅射等真空沉积技术在透明柔性衬底上制备WO3
硅(Si)和碳化硅(SiC)键合技术在微机电系统的封装和三维集成封装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然而,当下的键合方法仍然存在着高温、高成本和工艺复杂等缺点。因此,寻找一种简易的低温键合方法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石墨烯复合浆料为中间层的低温Si-SiC和Si-Si键合方法。首先,研究了烧结温度对石墨烯复合浆料表面形貌,电阻率以及热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石墨烯复合浆料
单粒子翻转会使锁存器、触发器等电路中的逻辑值发生瞬态变化,影响芯片的可靠性。而且随着摩尔定律的发展,单粒子翻转正变得越发严重。首先特征尺寸减小使电路节点电容和工作电压不断减少,导致电路临界电荷减小。临界电荷是反映电路节点逻辑值跳变难易的重要指标,临界电荷越小,芯片越容易发生单粒子翻转。其次特征尺寸减小使节点间的距离不断变小,这将使单个粒子同时影响多个节点,使已有的加固结构失效。单粒子多节点翻转中的
论文面向植物光控发育、光生物调节(Photobiomodulation,PBM)治疗以及视力健康应用,研究了Cr3+激活(Y0.75Gd0.25)3(Ga0.75Sc0.25)5O12荧光材料、β-Ga2O3荧光材料的合成、发光性能,封装了远红光LED荧光器件,并开展了初步的应用研究。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Y,Gd)3(Ga,Sc)5O12:Cr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进行了深入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