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陈全新教授在针灸临床上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经验独到,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以验证其有效性、安全性及给出科学的评价。 方法:以广东省中医院针灸门诊及传统疗法科门诊的顽固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一般针刺组。治疗组处方:(1)局部取穴原则:根据患者患侧面部症状取1-2穴,眼睛闭合不全取患侧太阳,口角歪斜取患侧颊车,面肌松弛取患侧颧髎;(2)头部取穴:运动区下2/5(健侧);(3)循经远端取穴:合谷或外关(均健侧)交替取一穴;(4)脏腑取穴:脾俞、肝俞左右交替取一穴。手法以平补平泻,肝俞或脾俞行补法,TDP照患侧。每日1次,每次针刺治疗20min,周日休息,15天为l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3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参照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制定,主穴: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足三里。手法平补平泻,足三里补法,TDP照患侧,每日1次,每次针刺治疗20min,周日休息,15天为l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3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二组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面神经功能House-Braekmann分级法(国际标准)及Portmann简易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⑴两组治疗前基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基线特征均衡,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⑵治疗组在第一疗程结束后,Portmann评分均值由5.67±3.04上升至9.53±3.66,治疗前治疗后比较P<0.05,而对照组在第一疗程结束后Portmann评分均值由5.63±2.80上升至6.97±2.62,治疗前后比较P<0.05,数据表明治疗组显效快于对照组,结合两组取穴配方的理论依据表明,在痰瘀理论指导下的配穴更加有针对性,这是治疗组取得好的临床疗效的原因。⑶第二疗程结束后,根据统计数据,两组均有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Portmann评分比较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具有一定疗效的原因分析如下,面瘫属于面部阳经的气血淤滞,对照组取穴集中在面部,对疏通面部气血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起效较慢。⑷两组第三疗程后Portmann评分比较,治疗组Portmann评分均值上升至17.57±2.19,对照组表明Portmann评分均值上升至15.07±3.07,治疗组在面瘫症状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⑸依据H-B等级评分,愈显率治疗组70.00%,对照组33.33%,总有效率治疗组96.67%,对照组90.00%,经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⑹两组愈显天数比较,治疗组愈显天数均数为35.43±5.71d,对照组愈显天数均数为42.33±2.65d,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在治疗周期及疗程上较对照组短,相对对照组具有疗效快的特点。 结论:①应用陈全新教授配穴方法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有效地疗法,其疗效确切,并具有疗效快,治疗病程短的特点。②痰瘀理论初步探索和阐释了顽固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病机,用其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但也不能涵盖所有顽固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病机,其理论尚待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