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对我国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使三系水稻恢保品种干种子处于海拔200~350km高空,18d后回收种植。连续四造调查SP<,1>,SP<,2>、SP<,3>和SP<,4>代的性状表现,并分析了SP<,3>代单株与SP<,4>代性状平均值的相关程度,主要研究了三系水稻恢保品种航天诱变后代的遗传变异特点以及恢保能力变化规律,为今后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的生产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借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不同品种对空间条件的敏感性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品种诱变的频率和变异的类型都不同; (2)在航天诱变的SP<,l>代,各品种航天诱变后代经济与农艺性状与CK差异都不显著,但由于空间条件对水稻种子的生理损伤,一般使结实率有所下降,发芽率和成苗率与CK也有一定的差异。SP<,2>代是航天诱变后代中变异最为丰富的世代,12个经济、农艺性状出现了强烈的广谱变异,变异幅度大、变幅极差大、变异系数大、变异频率高,有的出现了生理性变异,变异在后代不能保存下来。但多数是可遗传的变异。在SP<,3>代,部分突变株系就已开始稳定,SP<,4>代,大部分株系小区经济和农艺性状已基本整齐一致。从SP<,3>代单株与其所繁殖SP<,4>代主要性状平均值的相关系数估算结果表明,两者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说明经航天诱变所产生性状变异大多数是能稳定遗传的;
(3)在SP<,2>代,6个不同品种的12个经济和农艺性状突变频率表现出如下的规律:就品种而言,频率值的大小排列顺序依次是湛B>双青B>HRl5>II-32B>B>广恢998;依性状而言,则是剑叶宽>穗粒数>千粒重>粒长>粒宽>结实率>株高>总粒重>穗长>剑叶长>穗数>生育期;
(4)三系水稻恢复系品种11个突变株系与6个不同细胞质来源和不同基因型的三系不育系测交。其后代的结实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由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突变株测交后代的结实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经航天诱变后,恢复系突变株对不育系育性的恢复能力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且这种恢复力的变化也表现出双向性。同时测交后代的经济、农艺性状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有的与CK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经航天诱变可选育出新的恢复系。
(5)经航天诱变后,保持系突变株回交后代育系发生了较大改变,部分回交后代和CK差异极显著,说明突变株系对不育系育性保持能力发生了改变,同时回交后代不育系的株高与生育期等农艺性状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经回交选育,有望从中选育出新的不育系以及保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