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瓢虫"号事件是抗日战争爆发初期英国与日本在中国芜湖发生的一次正面冲突。中日战争开始后,日军从上海向南京推进,为了躲避战火,英国军舰奉命掩护在南京的部分侨民和外交人员沿着长江向上游地区撤退。1937年12月12日,英国皇家海军"瓢虫"号军舰载着从南京撤退的领事馆官员和侨民在长江芜湖段日军划设的安全区内被日军炮火多次袭击。在英国舰船表明身份并向日军提出抗议之后仍没有避免继续遭受袭击。袭击造成"瓢虫"号等英国舰船受损及船上人员伤亡,美国军舰"帕奈"号则在袭击中被日机击沉,死伤甚众。"瓢虫"号事件的发生与当时远东地区格局与大国关系密不可分。一战中,英国实力受损,战后经济恢复重建困难。政府削减国防开支使得重整军备进展缓慢。德国和意大利在欧洲动作频频,欧洲形势日趋严峻,使得英国无暇顾及远东。英国无力同时在远东和欧洲分别应对日本和德国的敌对行动。因此,在远东地区,日本处于攻势,英国处于守势。英国一方面要维护在远东地区的利益,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对日妥协来尽可能地不被日本完全驱逐出远东。就日本而言,其占领中国的计划是其称霸的一部分。在外交上,日本军方和政府在实现日本成为一个大国这一目标上,手段和方法不一致,互不协调。这种不协调集中表现在对英美态度上,政府希望通过与英美协调来实现目标,军方希望通过武力来实现。就英美而言,两国历史上在远东失败的合作使双方失去互相信任,导致双方没能在远东地区对日本构成威慑,放任了日本的扩张。攻占中国是日本的既定计划,为了打垮蒋介石政权,歼灭中国军队主力,日军进攻上海。中国政府为争取国际注意和援助,在淞沪战场部署重兵与日本决战。日军在淞沪战场上受到中国军队顽强抵抗,进攻受到了抑制。1937年8月26日,日军飞机在上海附近公路上袭击英国驻华大使许阁森的坐车,大使身受重伤,这使英日关系降到最低点。在英日交涉中,日本拒不道歉并且拒绝承担责任。英国一度曾考虑召回驻日大使以示抗议,后担心此举会使英日关系彻底决裂而放弃。在日本的强硬态度下,此事最终草草收场。此次事件使英日关系受损。英国国内出现的抵制日货风潮,日本国内出现的反英浪潮等使两国关系日趋紧张。英国与日本关系逐渐恶化。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后,中国军队开始后撤,重点防守首都南京。日军为了歼灭中国军队的主力采取多路合围南京的策略。中国军队沿着水路从南京撤退,日军认为英国船只公然帮助中国军队撤退,日军把悬挂英国国旗的船只认作中国船只而进行攻击。"瓢虫"号事件的发生后英国和日本开展一系列外交活动进行交涉。在事件交涉处理上,英日展开激烈交锋。日本虽然第一时间向英国道歉,但是此后对事件的调查和处理采取拖延态度。对于英国提出惩罚肇事者和保证不再发生类似事件的要求,日方敷衍回应。日军甚至发表声明,推脱事件责任。在事件发生半个月后,日本始向英国提交事件调查报告,报告中日方继续推脱责任,拒不认错。英国只好妥协,不再要求日本认错,退而仅要求惩罚责任者。日本对英国的赔偿进程缓慢,展现了日本傲慢的态度。日本和美国关于"帕奈"号事件的交涉和赔偿进展很顺利,日本在解决"帕奈"号事件时态度十分诚恳,与"瓢虫"号事件解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对英美两国的分而化之策略取得了成功。面对日本的强硬态度,深感自身实力不足的英国采取联合美国共同对日的策略。英国抓住"瓢虫"号事件这一难得契机,积极谋求与美国的合作,主张英美采取联合行动对日施压。美国政府处于国内孤立主义者压力下,主张英美各自平行行动。同时,为了避免过分刺激日本,拒绝采取任何联合行动。日美率先完成"帕奈"号事件的交涉和赔偿,使英国联合美国的策略失败。在英国的强烈要求下,英美举行海军参谋会谈,为两国未来的合作进行一定的准备。这并没有阻止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