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文本取自拉里·沃森小说《美国男孩》的第一章至第十章,源语文本字数29,000英语单词,译文为51,000汉字。美国小说家拉里·沃森在此部自传体小说中,通过平实、通俗的语言,记录了以自己为原型的主人公的少年生活片段,向读者展现了一幅20世纪60年代美国小镇的生活画卷。翻译源语文本中出身贫困单亲家庭的主人公马修·加思的个人经历,以及其作为“外人”与邓巴医生一家由一位年轻女子路易莎·林达尔而产生的爱恨纠葛,吸引了众多美国读者。经调查发现,该书尚未出版中文译本,因此鲜有中国读者了解这部自传体小说。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是翻译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不容忽视,必须细分缕析,相向而行。在词汇层面,不同语境中的“词义选择”与“一词多义”构成了英译汉的一大难点;在句法层面,英语句子构建以时间与空间分立为主要特质而汉语以时间与空间同态为特质,因此句子,尤其是英语复杂句和并列句,在英语翻译过程中的“解构”与“重构”必须依照英汉句法建构机制进行一一灵活处置;在篇章层面,囿于英汉篇章组织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在英语段落汉译时应注重发挥话题链的统摄功能,也即一个英文段落中只能容纳一个话题或话题链,而一个中文段落中却可以容纳有多个主题或话题链。必要时,几个相关的英语话题可以合并组合在一个完整的英语段落中,适应中文的行文习惯。基于前述差异,译者通读了多本高校通用的英汉翻译教材,从中总结出十余种常用的翻译技巧,以此来处理本次翻译实践中的翻译问题。这些技巧包括词义选择法、注解法、增词法、减词法、叠词译法、拟声词译法、视角转移译法、被动语态译法、否定结构译法、汉语四字词译法及英语习语译法。这份翻译实践报告选取了33个例句,并例示这十余种常用的翻译技巧是如何运用来处理这些情况的。上述十一种翻译技巧成功解决了翻译过程中所遇绝大多数问题,但人物对话这一难题仍俯拾皆是,亟待解决。对话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很强的交际性。基于其文本特点和出现频率之高,译者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指导,对从《美国男孩》中截取的10余个人物对话进行了逐一分析。顺应论强调,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由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构成的交际语境以及对话中人物身份的转变,对于阐释对话翻译大有裨益,并有助于加深译文读者对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及故事情节的理解。由于倚仗了顺应论,全文的人物对话部分翻译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译文符合人物性格特征以及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翻译任务描述,主要介绍了源语文本的来源、主要情节及作者、翻译动机,以及翻译报告的结构。第二章为翻译过程概述,包括译前准备、译中分析及译后校对。在第三章,通过总结的十余种翻译技巧,对文中众多例句进行了译巧分析。第四章着力于顺应论指导下的对话翻译,从交际语境等角度进行分析,使译文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最后一章总结了对于翻译实践的反思、不足及对未来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