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的未来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近些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颁布了系列的文件,以保障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发展。中学生,面对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对于他们体育课堂几乎成了促进身体健康的唯一途径。2001年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成为中学体育课堂的风向标,但在体育课堂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大多数的中学体育老师由于对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过分强调中学生的主观感受等心理健康和主观能动性等社会适应能力从而直接降低了体育课堂对其身体素质提高的影响。国家体质监测数据表明: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能素质持续下降。本文以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东湖中学、开发区一中、武汉市外国语学校、武汉市49中等十所中学为依托,从中抽取1400名学生(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从中随机抽取200名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在此基础上,对武汉市包括上述10所中学在内的多所中学的体育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前后共计100名。全面综合了解新课标在中学体育课堂中的实施状况及中学生的体质现状。研究结果如下:1.武汉市中学生的体质状况呈下降趋势,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发展不均衡。2.中学体育教师对“健康”内涵的理解较为全面。3.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偏重了学生的愉悦程度,弱化了运动负荷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身体素质的影响。4.各中学和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都很重视,但他们对新课标的认识仍有局限性。5.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并没有全力参与,其自身的体育健身意识仍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