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城市群集聚对生态效率的影响 ——基于贝叶斯空间分位回归的视角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SQWYS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京津冀地区城市人口尤其是北京市人口膨胀迅速。产业和人口的不断集聚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里极大地促进了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发展,然而传统产业的粗放式扩张以及人口的过度集聚也给京津冀地区环境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各种环境引发的问题十分突出。城市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中国城乡经济转型及升级普遍存在的问题。京津冀城市的人口、经济的规模扩张过程,也是所有产业、人口及整个区域各种资源的空间集聚过程。因此,研究城市生态效率与产业、人口等资源集聚程度之间的内在规律,对于城市群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保护的协调,驱动区域战略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现有区域集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省级城市的经济指标,没有将中小型城市以及城市的环境生态效率纳入研究范围。而同时区域内的城市群比省会城市群之间,在空间、经济上的联系更加紧密,区域内城市彼此间有相同的地理、人文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它们的生态效率差异可以过滤因地理、人文环境造成的巨大影响。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在于研究京津冀区域内不同规模的城市的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如何影响生态效率。基于此目的,本论文以区域经济视角,在对城市生态效率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先运用改进三阶段DEA超效率模型测算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的生态效率,再使用贝叶斯方法分别研究生态效率与城市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的关系,分析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机理,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相关理论分析,包括导论和理论基础。导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提出了可能的研究创新点。在理论基础章节,首先阐述了城市经济学与生态效率的相关理论,界定了生态效率、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概念;其次介绍了本文所需的回归模型和相关理论。第二部分:京津冀城市群生态效率分析,即本文第三章。选取京津冀共35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环境、城市建设与规模、能源消耗、城市水供给、城市提供的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统计数据,从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状况两个维度出发,考虑到城市自身的发展规模和政策、机会以及管理者的效率和随机性等因素,通过改进三阶段DEA超效率模型,得到更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和评价京津冀城市群“投入——产出”系统的生态效率水平。第三部分:京津冀产业、人口集聚与生态效率的贝叶斯分析。包括本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研究根据测算所得出的京津冀地区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35个地区及地区以上级城市的生态效率,利用贝叶斯空间面板分位回归模型对其进行回归分析研究,探寻城市个体与城市群整体的生态效率与城市产业集聚、人口集聚以及与其它邻近城市的生态治理与财政投入之间的统计关系,从城市产业集聚(第一产业集聚、第二产业集聚和第三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这两个方面重点深入分析了两者对整个城市整体生态治理效率的影响。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总结全文并提出分析结论,提出提高区域和城市生态效率的建议,以及进一步的研究展望。本论文的几点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中小城市集聚功能弱。京津冀中小城市对劳动人口,特别是对技术工人的集聚能力、各种行业的产业集聚能力、吸纳就业劳动能力近几年呈明显下降趋势,从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功能来看,有很多中小城市目前还存在医疗卫生、教育资源服务落后的现状。研究发现,对于中小型城市而言,城市规模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是正向的,提高中小型城市的规模和集聚能有助于提高区域生态效率。第二,中小型城市的生态效率更高。通过改进三阶段DEA“投入——产出”超效率模型,得出生态效率排名前十名的全部是中小型城市:南宫、天津、安国、黄骅、唐山、高碑店、任丘、沧州、霸州和石家庄。第三,产业集聚程度和类型对生态效率有较大影响。其中,京津冀区域内城市的第一、第三产业集聚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率,而第二产业的过度集聚则会导致生态效率下降。第四,人口集聚对城市的生态效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即城市的人口集聚程度越高,城市的生态效率越低下。这与之前部分学者的结论正相反。除此之外,“普通小学数量”和“城市经济发展规模”、“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对城市“生态效率”也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但是“城市普通中学数量”、“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却对城市的生态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看,可以充分证明该指标对城市的环境生态效率的巨大影响。第五,大型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限。本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的产业、人口过度集中在北京、天津两个城市,从而导致这两个城市的生态效率开始下降。和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情况不同,京津冀城市群的两个超大型城市并没有像“中心——外围”模式理论中所描述的那样起到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功能,反而对周边的产业和人口有虹吸效果。第六,分位回归结果呈现差异。本研究根据贝叶斯空间分位模型得出在不同的参数分位下,估计结果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在探究人口集聚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时,参数估计在0.50分位数出现了正值,可以说明人口集聚对城市及城市群生态效率的影响也符合"倒U型曲线"理论。从贝叶斯空间分位模型参数的符号和显著性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因此忽略地区空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会导致研究模型的估计结果有偏,在探究地区之间生态效率差异时考虑地区之间的空间相依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也说明了本文选取贝叶斯空间分位模型研究的必要性。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一、研究视角方面:将区域经济学、集聚经济学、生态效率整合在一起,从地级城市层面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了集聚规模在生态效率的限制下和城市群中城市相互影响的作用。二、使用较为前沿的贝叶斯空间分位方法研究集聚对城市群生态效率的影响。该方法可以解决城市群研究中城市数量一般比较少,城市之间空间关联和经济关联度较高,经典回归方法要求的独立性等条件难以满足的问题。三、使用改进的超效率三阶段DEA来测度城市群生态效率,可以将城市群生态方面的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同时纳入其中直接进行整体生态效率的计算。四、利用引力公式改进区位熵的计算公式,使之更加适合计算城市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的大小,提高了计算精度。
其他文献
政治文化反映了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复杂综合的呈现。潘周桢是越南维新运动领袖、越南近代爱国志士,越南启蒙思想的先驱者。他主张废除君主制,提倡民智民权,言论自由,学习西方科技,振兴工商经济,反对暴力抗法。他不仅把宝贵的一生奉献给了越南的独立解放事业,而且创作了大量诗歌、随笔、杂文。他的作品数量庞大,题材丰富,体裁多样,主题突出,在文学创作、文化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作为新动能关键支撑的创业企业孵化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缓解创业融资难问题,国家不断探索以特色小镇、未来科技城和高新园区等平台打造为抓手,建设创业生态系统扶持创业企业融资和成长。然而,同样的创业生态系统内创业企业的融资绩效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分化,即便是对于具有某些相同资源禀赋的创业企业,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融资绩效。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炼出
当前,“双一流”大学建设成为我国政府、社会、高校、研究者等多方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和实践议题。本研究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理论、组织变迁理论、场域理论等理论基础,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进行文献梳理、政策解读与访谈调研,选取一所行业型大学的特色学科作为研究个案,通过深入梳理与分析该大学食品学科一百多年来历史演进的过程,总结其学科建设的成败得失,揭示行业型大学特色学科发展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挖掘
随着安然、世通等一系列财务舞弊事件的发生,以及萨班斯法案的颁布,内部审计的职责不断延伸,从传统的查错纠弊、保护资产完整等监督职能,向促进组织价值增值等战略性职能转变。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在《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指出,内部审计应“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明确了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目标。学术界广泛关注了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但更多地是对于基本理念的探讨,通过实证
当今时代,软件漏洞被看作一种战略资源受到攻防双方的积极关注,因此软件漏洞挖掘已成为网络安全研究领域的焦点。二进制程序分析技术通过剖析二进制代码的结构、语义和行为自动发现程序的特性,是漏洞挖掘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重点研究与漏洞挖掘相关的值集分析、补丁比对和动态符号执行等二进制程序分析技术,针对这些技术存在的准确率不够、耗时过高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如下:1.针对传统值
构建基于联盟链的高效、安全的分布式物联网网络,对于提高物联网系统协作效率,降低物联网体系运转成本,推动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和应用落地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联盟链应用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然而,到目前为止,基于联盟链的物联网系统性能依然存在瓶颈,链上数据的可靠性无法保证,跨链通信状态机同步仍非常困难,距离实际应用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物联网联盟链数据存储与访问控
当前,网络平台在网络空间中的支配力、影响力随着其技术能力的提升而不断被强化,由于在技术、数据、信息等规制资源上的优势,其已经成为塑造平台内以及整个网络空间秩序的重要主体之一。这背后实质放映的是国家权力向社会转移以及规制主体多元化、规制资源分散化的趋势。在构建网络空间法治秩序的过程中,如何在激活网络平台秩序塑造能力的同时,又使这一本质上属于私人所具有的规制能力符合社会公共利益而不致出现用户权利的侵蚀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从有了人以后,人类社会就一直与贫困做斗争。特别是随着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社会对弱势群体正给予更多关注。当前我国正以恢弘气魄开展脱贫攻坚战,目标是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显然,消除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战完成以后,对贫困的治理并不会结束,避免返贫是下一阶段的艰巨任务,治理相对贫困将是我国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程,这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追求公平
鉴于19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研究过程中总以象征主义为皈依的简化倾向,为了还原历史原本的丰富性,全面客观地呈现复杂多元的诗坛景观以及“纷繁多向的探索局面”(孙玉石语),即“缪斯的多重面孔”,本文遂以史料发掘为根基,以诗潮考察为切入点,以典型个案探析为重点,运用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法重新介入此项研究,勾勒了此期现代主义诗歌存在的四重被遮蔽的面向。第一章首先解析了与本议题密切相关的基础概念,然后集
本文通过总结了引进梅花在新疆库尔勒地区与原产地在物候、成活率、性状方面表现情况,为新疆库尔勒市推广梅花品种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