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骨质疏松是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群生活健康和生命质量的疾病之一,是他们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因此早期识别及作出相应预防和意义重大。目前骨质疏松症及骨折风险的预测因素众多,针对我国骨质疏松症及骨折发病率的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提示目前的预测因素可能低估了中国人群的发病风险,本研究基于循环、运动、免疫三大系统对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影响,分别分析颈动脉硬化及四肢骨骼肌指数下降与骨质疏松是否有关,探讨两者能否作为中老年人群骨骼健康情况的预测因素。方法:在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参加体检的保健人群中,排除相关干扰因素,选取127位≥50岁的人群,其中男性72名,女性55名,女性病人均为绝经后女性,采用意大利esaote My Labsix+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所有受试者颈动脉情况,根据是否存在颈动脉内膜硬化将受试者分为颈动脉硬化组和非颈动脉硬化组,统计学显示两组人群性别、年龄相匹配;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使用设备型号为(Lunar Prodigy DF+352243,GE healthcare,USA)的骨密度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腰椎骨密度检查,取L1-L4平均值代表腰椎骨密度。并测定双侧股骨颈与双侧髋关节的骨密度。然后用上述骨密度仪对受试者进行全身扫描及体成分分析,计算出四肢骨骼肌质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ass,ASM),再采用公式依次计算骨骼肌指数(skeletal muscle index,SMI)。分别分析颈动脉硬化、SMI同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双侧髋关节及双侧股骨颈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与非动脉硬化组相比,动脉硬化组的腰椎骨密度、左侧股骨颈(以下简称左股)骨密度、右侧股骨颈(以下简称右股)骨密度、左侧髋关节(以下简称左髋)骨密度、右髋骨密度(以下简称右髋)的各个指标水平明显下降,结果存在差异(P<0.05)。SMI与腰椎骨密度、左股骨密度、右股骨密度、左髋骨密度和右髋骨密度均线性体相关(P<0.001)。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存在颈动脉硬化及机体骨骼肌指数对骨密度的影响,控制性别和年龄等相关混杂因素,结果显示受试者出现颈动脉硬化后骨密度水平相应下降,骨骼肌指数水平也对所检测各部位骨密度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综上所述,与无动脉硬化者相比,颈动脉硬化者腰椎及髋关节及双侧股骨颈的骨密度明显下降,骨骼肌指数较高的受试者其腰椎骨密度也随之升高。颈动脉硬化及骨骼肌指数可能成为除性激素缺乏、腰背部疼痛、低体重、身材变矮、药物影响等因素外的骨质疏松预测因素,从而扩大了骨质疏松症及其相关性骨折的预测范围。颈动脉硬化及肌少症又可以作为骨质疏松的可控制因素加以提前干预和及时治疗,最终以期适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