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S)-原人参三醇(PPT)是从人参、三七或西洋参等药用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四种人参皂苷元之一,与人参皂苷具有相同的生理活性,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癌细胞分化诱导剂。但鉴于PPT的水溶性较低,生物利用度不高,严重制约了其作为抗肿瘤候选药物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环糊精及其衍生物(CDs)特殊的结构和独特的两亲性质,对药物包结后具有增溶作用,这方面的研究已成为超分子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同时,研究药物小分子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对考察药物的吸收、转运、分布和维持血药浓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药物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化学和生命科学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本文合成了6种环糊精衍生物,并构筑了9种环糊精衍生物与PPT的超分子体系,通过多种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推测了可能的包结模式。应用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所制备的超分子体系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制备了三种修饰环糊精(CDs)与PPT的超分子体系,利用相溶解度法测定了三种CDs与PPT的包结稳定常数及包结比。相溶解度曲线显示,PPT的溶解度随SBE-β-CD、HP-β-CD的浓度增加呈线性增大,曲线呈现AL型,CDs与PPT的包结比为1:1。DM-β-CD的相溶解度曲线呈现AN型,兼有1:1和2:1的包结比。超分子体系包结比为1:1时的稳定常数大小顺序为:KSBE-β-CD/PPT>KDM-β-CD/PPT>KHP-β-CD/PPT,通过一维核磁(1H NMR)、X-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IR)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并通过2D ROESY谱分析推测了三种CDs与PPT可能的包结模式。饱和水溶液法实验显示,形成超分子体系后PPT的水溶性分别提高了735、609、460倍,表明SBE-β-CD的增溶效果最好。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所制备的SBE-β-CD/PPT超分子体系与BSA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SBE-β-CD/PPT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以静态猝灭方式为主,结合过程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要驱动力,SBE-β-CD/PPT与BSA结合之后形成了1:1的复合物,同步荧光光谱实验发现超分子体系的加入导致BSA的构象发生微弱变化。进一步用电化学交流阻抗(EIS)方法验证了SBE-β-CD/PPT与BSA生成了新的复合物。2.设计、合成了三种新型单修饰β-CDs(H4-6)和三种新型桥联β-CDs(H7-9),通过1H NMR对其进行表征,并对合成条件及分离方法进行了优化。3.制备了三种新型单修饰环糊精H4-6与PPT的超分子体系,并用1H NMR、XRD、SEM、IR等方法进行了表征。利用相溶解度法测定了超分子体系的包结稳定常数及包结比。结果显示,PPT的溶解度随CDs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分别呈现AL、AN、AL型相溶解度曲线。当包结比为1:1时,主客体包合物的稳定常数大小顺序为:KH6/PPT>KH4/PPT>KH5/PPT。结合2D ROESY谱推测了三种超分子体系可能的包结模式。水溶性实验表明,PPT被三种CDs包结后,分别提高83、49、122倍,其中H6的增溶能力最强。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H5/PPT超分子体系与BSA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显示,H5/PPT以静态猝灭的方式显著的猝灭了BSA的荧光强度,结合过程以静电引力为主要驱动力,形成了1:1的复合物,同时H5/PPT超分子体系的加入对BSA的构象产生了一定影响。4.制备并表征了三种新型桥联环糊精H7-9与PPT的超分子体系。一维氢谱表明超分子体系包结比为1:1,通过2D ROESY谱推测了CDs与PPT可能的包结模式。水溶性实验表明,PPT经过CDs包结后的水溶性分别提高了265、254、395倍,表明H9对PPT的增溶作用最佳。进一步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H8/PPT超分子体系与BSA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H8/PPT的加入对BSA的荧光猝灭显著,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氢键和范德华力为结合的主要驱动力,超分子体系与BSA形成了1:1的复合物,超分子体系的加入对BSA的构象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