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知识、有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艺、能从事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高的工作、实践能力强、对前沿性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度较高并且有创造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这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高职院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确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相应的课程去完成高职院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便是众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种,这种培养模式能够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独特性,并且受到许多高职院校的青睐。“工学结合”是将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即将在学校学习的理论课程和在企业中学习的实践操作内容相结合,这个培养模式必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制定的人才的培养目标。要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的建设,因为课程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是学校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和直接载体,高等职业院校是通过课程为学生服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课程是学生能力建构的基础和依托,课程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是保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核心支架。可想而知课程的建设就是高职院校最为关心的问题,这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否适应社会的要求并且能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基于以工作过程的分析去构建高职院校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且把实践性课程建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目前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性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我国的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性课程建设进行理论思考,提出笔者认为在这个模式下课程建设的相关建议。解决好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践性课程建设就会推动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