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衡》杂志是20世纪20-30年代的一个重要文化研究刊物。围绕它形成的学衡派是近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翘楚。他们是一个具有独立文化品格的文化群体,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文化体系与文化建设理路。他们对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认同与思想共鸣,使得自身的文化思考具备了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与学理色彩。 在对文化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学衡派不同于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们。他们从人类禀赋天生不等、人性善恶二元对立出发,强调节制中庸的道德修养为完成人性引导人性向上追求之必需,节制之道德是其文化的核心概念。他们认为,文化的变迁中有变与不变的东西存在;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有雅俗之分,智识阶级代表的雅文化是文化的主体,与平民的俗文化并存,并带动俗文化乃至整个文化向上发展。其文化概念具有反启蒙运动与非进化的特点。在传承文化的教育思想方面,他们反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他们强调发展以人文主义教育为主的全面教育,培养完整之人格;根据教育机会平等之原则,因材施教,以充分发展人们各方面的潜能,提高各阶层的道德修养,达于人类文明发展之理想境界;在此过程中,教育界担负着提高自身修养、促进教育之发达、传承人类文化之重要责任。在政治文化思想方面,他们强调德治、爱民、以及行政者的人格垂范作用;他们的“道德”不同于传统之道德,亦不同于新文化运动提倡者批判之道德,而是指“非建制化”的“孔子之道”,是维护社会和日常人伦的基本规范与美德。在学术文化思想方面,学衡派突出学术研究的价值在指导社会“上达”,学术研究为新文化建设之先导;他们强调严谨公正之研究,批评态度的文化建设,要建立严格的学术规范。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学衡派强调智识阶级的重要作用。智识阶级既为社会各阶层提供道德修养的标准,又是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因此,新文化的建设应该是,智识阶级通过对古今中西文化传统的自立平正之学术研究,取得文化建设的价值标准,并通过教化大众,以建设理想之道德社会与文化。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创建不同于传统又不同于“西化”的道德本位的中国乃至世界的人文主义新文化。 学衡派文化思想的特色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世界性的文化视野与更健全的文化心态、理性的态度与探索的精神以及它高扬新人文主义旗帜对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他们对学术研究和民族文化的倡导与弘扬,对于推动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促进传统向现代的创造性转换,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但他们对文化的社会性、平民性、时代性特征把握不足,注定了他们只能作为新文化建设的支流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