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分工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超越路径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bbccdd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不同国家的企业通过垂直专业化分工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全球化分工体系。在分析一国的经济发展时,全球化分工的背景越来越不容忽视。本文在全球化分工的背景下,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路径。区别于已有的内生增长理论研究,为了更好地刻画全球分工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本文做出了以下两点改变:首先,抛弃了技术和资本的两分法,借鉴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理论构建了一个需求导向的技术更新换代模型;其次,本文一方面利用国内的上市公司数据实证了国家间的技术世代差距,从供给层面说明全球化分工体系中分化市场的存在,另一方面利用WIOD以及EU KLEMS的数据说明了全球化进程中市场一体化落后于生产一体化的现象,从需求层面说明全球化分工体系中分化市场的存在。在以上两个假设的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内需导向的技术更新换代模型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着重探讨了全球化分工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增长路径的选择。具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可以分为新兴市场国家和成熟市场国家,其中新兴市场国家收入较低,发展完全依赖于发达国家的生产转移,新兴市场国家逐渐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并随着技术积累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最终成为成熟市场国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全球化分工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本文得到了如下结论:在既定技术世代下,随着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水平提高,由发达国家企业与发展中国家企业构成的全球化市场存在唯一的市场均衡(y“,y(y”))。其中,y"代表成熟市场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y(y”)代表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相比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表现出资本使用寿命低和技术更新换代快的两大特点。均衡状态下,随着进入新兴市场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逐渐下降,发展中国家实现超越式增长的壁垒逐渐降低;随着进入成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逐渐上升,发展中国家实现超越式增长的壁垒逐渐升高。本文提出了如下三点政策建议:首先,重点产业实现超越式经济增长的方式能够降低超越式增长的壁垒。对于政府而言,可以通过鼓励重点产业优先发展的产业政策更快地实现超越式发展。其次,政府在实施重点产业优先发展战略时应当选择包含更多通用技术进步的产业。最后,政府应当主导新兴技术领域的研发,寻找新的技术突破,为超越式发展提供效率更高的技术路径。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概念和主要内容。第二章在抛弃资本和技术的两分法的基础上,以体现型技术进步为核心概念刻画了一个需求导向的技术更新换代模型。在这一模型中,持续性创新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张,收入差距的扩张带来需求偏离过程,需求偏离过程为颠覆性创新创造了条件。颠覆性创新意味着新的技术世代的出现,经济增长表现为一个自发的循环过程。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这一模型以收入差距带来的市场分化为特征,既表现出供给驱动的特征,又表现出需求导向的特征。借鉴ISTC的实证数据,第二章验证了技术的更新换代对于生产要素积累过程的影响。其中,在既定技术世代的前期,技术进步表现为颠覆性,要素积累主要发生在企业外部;在既定技术世代的后期,技术表现为持续性,要素积累主要发生在企业外部。区别于主流的经济增长模型,需求导向的技术更新换代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间的竞争不仅表现为同一个市场内部的竞争,还表现为分化市场假设下的产品品质竞争。具体而言,分化市场的假设体现在两个方面:供给层面,不同技术世代下的企业无法有效利用对方的生产设备和人力资源,故只能进行产品品质竞争;需求层面,收入差距带来的收入阶层的形成为不同品质的产品提供了市场机会。本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从技术世代差距和收入差距的角度说明全球化分工背景下的市场分化,验证需求导向的技术更新换代模型对于分析全球化分工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过程的适用性。第三章沿着Papanikolaou的研究思路,利用上市公司数据,构建了表征市场总体体现型技术进步的IMC资产组合,并利用上市公司收益率与IMC资产组合收益率的相关性计算出每个上市公司体现型技术水平。结合上市公司的进出口数据和其他财务数据可以发现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体现型技术进步世代相对落后,参与出口的消费品企业可以通过进口发达国家的先进设备提升自身的体现型技术水平,参与出口的资本品企业在国际竞争逐渐集中到技术含量低的生产环节,体现型技术水平逐渐下降。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技术世代差距的存在,发展中国家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不是在“单一市场”条件下发生的,用分化市场的假设去刻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更接近现实。第四章将国际贸易分为分工模式和转移模式的贸易活动。在分工模式下,企业藉由其优势要素嵌入适合自身发展的价值链环节,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难以进入价值链核心生产环节;在转移模式下,价值链主导企业利用其技术优势整合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要素,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虽能积累价值链中的高技术环节所需的要素,却不能完全攫取高技术环节生产带来的附加值。在WIOD以及EU KLEMS的数据基础上,第四章分析了国际贸易参与程度对于国际贸易参与方之间收入差距的影响——不论是在哪种贸易模式下,国际贸易的扩张都不能带来参与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缩小,市场的一体化进程滞后于生产的一体化进程,全球化分工体系内部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市场分化为发展中国家通过颠覆性创新实现经济增长的超越路径提供了条件。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分析的基础上,第五章在需求导向的技术更新换代模型的基础上对全球化分工背景下的经济增长过程进行分析。在这一模型中,新兴市场国家较低的收入意味着较低的对外需求,并表现出长期的贸易顺差。相比之下,成熟国家企业产品品质上升,收入逐渐提高,面对发达国家企业高品质产品的竞争,成熟国家的收入提高既带来了内需扩张又带来了对外需求扩张,在这一过程中,出口萎缩,进口增加,贸易顺差逆转。在全球化分工体系达到市场均衡的情形下,面对发达国家企业高品质产品的竞争,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利润水平被锁定在固定的水平,并表现出资本使用寿命低和技术更新换代快的两大特点。当技术世代足够先进时,发达国家产品的竞争不再制约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最终表现为超越路径。
其他文献
建立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详细介绍了同济大学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实践方法;并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
文章认为环境犯罪行为作为现代社会一种新型的犯罪行为,其与传统犯罪行为无论是在认识论还是在价值取向上都有着诸多的不同,而正是这些不同决定了环境犯罪的刑事处罚亦须采取
<正>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有关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从未中断。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围绕危机肇因以及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际经济效应的争论
卫生检验是卫生监督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近年来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情况,探讨了目前卫生监督检验技术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运用认知测验法和问卷法,综合考察了167名学习不良儿童和161名一般儿童的家庭资源对认知发展、学习动机的影响。结果表明: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资源与其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都有一定的相
当代中国波澜壮阔、快速激变的社会转型,引发了许多新的公共管理问题,对以履行公共事务管理职责为存在依据的公共管理部门,提出了包括理念重塑、职能界定、权力制衡、能力建
基于势概率假设密度滤波(Cardinalized Probability Hypothesis Density,CPHD)检测前跟踪(Track before detect,TBD)算法能有效解决未知目标数的弱小目标检测跟踪.文章深入研
仁政正义是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正义理念,有其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以之审视当代中国城市政府对待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法规,不难发现存在如下的非正义:新生代农民工的"非
金融危机后,美国执行宽松政策的救市行为不断对外转移经济风险及经济发展成本、国际收支全球范围内失衡等问题,国际货币体系重构、人民币国际化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