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居海外的中国艺术家是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在中国文化氛围中成长尔后进入异域,身上至少携带着两种文化。由地理、文化上的位移带来的身份不稳定性,介入了全新的视角,开辟了“第三空间”。文化身份通过带有集体记忆的“中国方式”表现出来,最初是作为开启国际大门的策略,随着他们进入西方世界的广度与深度,寻根性变成了一种追求血脉相连的文化自觉。西方始终以“他者身份”看待中国当代艺术,试图获得文化身份认同并不乐观。但他们的实践为国内艺术家传递了面对新语境的经验并产生影响。本文以1990年以来的当代艺术为例,首先梳理了旅居海外的中国艺术家群体的基本概况,讨论了他们在国内的状况,出国的原因,以及地域转换给他们生活与精神带来的困苦,由此引出对文化身份的理解以及定位,结合五位艺术家的实践揭示文化身份表达的三个层面:1、对传统材料、观念的挪用,以中国方式刺激眼球;2、透过东西方文化交锋,揭示其共鸣与抗争;3、试图去身份化,用全球话语彰显普世情结。其次,运用图像学的方法并结合艺术家个人经历,分析刘虹、严培明、贺丹架上肖像绘画作品中呈现的微观历史缩影,并探讨张洹行为艺术中所表达的对异域生活的水土不服,解读他们的身份焦虑,挖掘背后的深层隐喻,包括女性的、个人的、群体的、种族的。然后把身份问题放在后殖民语境中讨论,承认东方受到西方“他者”视角的观看,艺术家的创作不自觉地带有自我东方化的倾向,文化身份与后殖民主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萨义德和霍米·巴巴的理论为他们开拓了“第三空间”,成为创作的乐土。最后总结旅居海外的中国艺术家文化身份追寻的三个阶段,提出用当代性话语思索社会现实问题。本文的创新点是结合多个案例将旅居海外的中国艺术家作为整体研究,并将他们的文化身份置于融合与冲突博弈的全球语境中,展现与母文化割不断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