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红楼梦》、《儒林外史》差不多同时产生的《歧路灯》,为世情小说史乃至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不可忽视的长篇巨著。作者李绿园是十八世纪中国豫西农村的一名知识分子,曾舟车海内二十馀年,阅历丰富,洞察世事,练达人情。他目睹清皇朝各种弊端渐现,逐渐走向没落,感叹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忧心忡忡,盼望能阻绝颓风,挽救世道,创作说部《歧路灯》,以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来训诫教育子弟,以达到警世、淑世的目的。《歧路灯》产生之后,相对来说流传不广,未出豫省一地。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学者栾星整理校注的一百零八回本问世,《歧路灯》方广传于世。三十年来,关于该部作品的研究探讨一直未曾停息。学界于此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总体来讲,此作品可以肯定的地方是它展现的十八世纪的社会百态:从农村到城市,从乡野小民到府衙官宦,风土人情,世态万象,莫不涉及。而它备受诟病的地方便是其间所呈现的浓重道学思想,作者旨在说教,小说里大篇大篇空洞乏味的说教减弱了作品的艺术美感。其实,平心而论,作为流传二百馀年的一部小说作品,《歧路灯》除了其较高的认识价值外,还有着特殊的美学价值。作者李绿园集农民、儒士、官吏等多种角色于一身。其复杂而丰富的人生体验使他在如实反映社会人生时,具有不同于他人的视野与叙事角度,因此,他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既有后来乡土文学的气息,又有同时期世情小说描写家庭生活的庸常平淡、和谐之美。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文学作品里并不多见的农民形象,在《歧路灯》里也占有一席之地,小说里面出现了许多鲜活动人的小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