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碳纳米管混凝土具有电学性能随荷载规律变化的压阻性能。电阻率的变化反映了结构的应力或损伤,实现混凝土结构的自感知和智能化监测。碳纳米管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多尺度的非均一性,其宏观尺度的性能是其各级低阶尺度本质的耦联映射,故而多尺度分析碳纳米管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机理至关重要。对碳纳米管水泥基复合材料压阻效应多尺度试验的关注较少,基于压阻机理的多尺度模型研究成果缺乏,这制约了水泥基材料结构智能化的发展。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纳米管混凝土具有电学性能随荷载规律变化的压阻性能。电阻率的变化反映了结构的应力或损伤,实现混凝土结构的自感知和智能化监测。碳纳米管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多尺度的非均一性,其宏观尺度的性能是其各级低阶尺度本质的耦联映射,故而多尺度分析碳纳米管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机理至关重要。对碳纳米管水泥基复合材料压阻效应多尺度试验的关注较少,基于压阻机理的多尺度模型研究成果缺乏,这制约了水泥基材料结构智能化的发展。因此,有必要研究多尺度下碳纳米管混凝土构件的压阻效应。本文研究目的是:开展不同尺度下碳纳米管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压阻试验;掌握不同尺度下碳纳米管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压阻性能;揭示不同尺度下碳纳米管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压阻响应机理;进一步完善并丰富碳纳米管混凝土压阻效应理论研究;对碳纳米管混凝土构件进行开拓性研究,进而研究碳纳米管混凝土的压阻特性。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分别为:(1)分析总结了现有国内外对碳纳米管水泥基复合材料压阻效应的试验研究、理论研究。从宏观、细观、微观和纳观四个尺度,综述了碳纳米管水泥基复合材料压阻效应的多尺度试验、机理和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碳纳米管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前景。(2)通过碳纳米管悬浮液分散性试验,研究不同表面活性剂、不同碳纳米管与表面活性剂掺配比对碳纳米管悬浮液分散性的影响。通过碳纳米管水泥砂浆和碳纳米管水泥净浆压阻性能试验,研究了微观层面碳纳米管水泥基材料的压阻响应,并结合SEM观察碳纳米管水泥净浆构造特征,并进行微观结构分析。主要结论:碳纳米管浓度6g/L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BS具有较好的分散效果,吸光度可达1.90A;碳纳米管掺量为0.2wt.%时,碳纳米管水泥砂浆有较好的电阻变化率,且应力灵敏度较高;10mm×10mm×20mm尺寸的水泥净浆试件较2mm×2mm×4mm尺寸的水泥净浆试件有较好的压阻效果;未掺加碳纳米管试样可明显观察到疏松的微观结构,当碳纳米管掺量增加,可以看到水化产物包裹碳纳米管,但当碳纳米管掺量较大时,由于碳纳米管的搭接率增加,网络更加复杂。(3)开展碳纳米管混凝土试件和构件的压阻试验,研究不同碳纳米管掺量的混凝土压阻响应,结合微观构造和水泥净浆、水泥砂浆试验结果对其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不同掺量的碳纳米管混凝土随着荷载水平的增加,电阻变化率均有不同程度增大,且有掺量试件的电阻变化率均大于未掺加碳纳米管试件;碳纳米管掺量为0.5wt.%时,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应力灵敏度均最高。不同掺量下,碳纳米管混凝土梁的电阻变化率随荷载等级的增加而增加,当碳纳米管掺量为0.05wt.%、0.5Pmax荷载作用下,电阻变化率最大,达到5.0%,表现出较好的压阻响应。(4)基于渗虑理论和量子隧道效应理论等相关导电理论,结合应力作用引起导电路径在三个尺度的变化情况,建立净浆、砂浆和混凝土三个层面的压阻效应物理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泥净浆尺度层面,应力主导下的导电网络变化是压阻效应的主要机制;水泥砂浆尺度层面,砂的加入将会引起双重渗滤,通过控制砂/水泥的值来量化对压阻效应的影响;混凝土尺度层面,粗集料的体积分数是影响混凝土与砂浆压阻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通过配比和粗集料体积分数可以控制压阻效果。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西南地区的发展,山区高速公路隧道的数量开始快速增多,小净距隧道作为最常见的隧道类型,因为其施工的便捷加上成本较低,被广泛应用于山区隧道工程建设。但由于小净距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条件与地形条件较差,不合理的施工会导致围岩变形过大甚至坍塌,造成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由于岩层的节理分布往往会导致隧道出现地质偏压现象,而这种情况下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变形受力相对于地形偏压隧道来说更为复杂,特别是小间距隧道,
随着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加固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服役环境中CFRP加固结构耐久性问题日益突出,而湿热环境对C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影响较大,因此研究湿热环境下CFRP加固RC梁(钢筋混凝土梁)损伤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复杂环境下结构疲劳实验系统研制”(No.11627802),探究CFRP加固RC梁湿热环境/荷载
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行业飞速发展取得了伟大成绩,其中曲线梁桥由于具有良好的线形、外形美观、具有交通转向功能而广泛运用于城市桥梁中。但是近些年来,桥梁倾覆事故发生频繁,引起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目前,对曲线梁桥抗倾覆稳定性能的相关评价方法还不够深入,前人学者研究所采用的倾覆轴线法计算抗倾覆稳定性系数将梁体理想化为刚体而忽略了其处于弯、剪、扭的复合受力和弹性变形状态使得结果与实际有稍许差别。因此本文
隧道建设作为地下空间的重要工程,其安全性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目前针对支护结构可靠性的研究还较少,即对隧道工程的风险预测及有效安全评估还存在不足。对此,本文以重庆市奉节县境内柏村沟隧道开挖工程为工程研究背景,借助MIDAS/GTS和FLAC3D软件以及MATLAB软件和origin软件,研究了巴东组地质围岩下隧道施工过程中初期支护的可靠性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介绍了隧道围岩的蠕变特性,
地震给桥梁带来的震害,尤其是后续的次生灾害,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对桥梁的抗震性研究显得格外重要,而简支梁和连续梁桥因其适用性强、构造简单、容易标准化、利于施工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中小跨径的桥梁中。这类桥梁一般采用板式橡胶支座,传统的抗震设计是通过桥墩负担结构的地震力来抵抗地震作用的,该设计方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其经济性欠佳。为了改善传统抗震设计理念的不足,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新的抗震
钢桁架桥梁因拼装方便、钢材用量省、跨越和承载能力强、通透性和耐用性好被广泛应用于铁路桥梁中。节点板作为钢桁架桥梁中连接各杆件的重要连接部件,由于焊接和施工技术导致的初始缺陷,在疲劳载荷作用下很容易产生疲劳问题,节点板的疲劳破坏已成为钢桁架桥梁疲劳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钢桁节点板的疲劳破坏机理以及对节点细节处疲劳裂纹扩展寿命进行评估对以后钢桥的正常运营以及对钢桥疲劳事故的预防都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延性抗震体系的提出,使结构进行弹塑性抗震分析成为必要性,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弹塑性分析理论及有限元数值模型开展研究,桥梁结构的弹塑性分析是工程界的一大研究热点。当强震来临时,桥梁结构在纵横向均会发生较大地震响应,较大的位移可能会引发主梁与桥台或挡块的碰撞效应,最终造成支座损伤、落梁等破坏,较大的内力可能导致桥墩弯曲或剪切破坏,进而造成上部结构的倒塌。大跨径连续梁桥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特征又与常见的
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至关重要,尤其是长下坡路段,由于长时间使用刹车系统使刹车器的热量增加,进而会使载重货车的刹车系统失效,极大可能发生交通事故。现有规范规定在长下坡地段右侧山坡的适当位置设置避险车道,但由于货车进入避险车道的速度过大,有些避险车道在坡道起步端或尾端的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阻力不足,达不到实际制动距离要求,易冲出车道,存在二次事故发生的危险。鉴于此,本文提出在高速公路避险车道上设置基于电
针对高桥位桥梁建设期间的安全问题,考虑到大跨度拱桥拱肋截面的钝体特性和主跨长度的增大趋势以及我国现行的《公路桥梁抗风规范》对于山区桥梁的抗风问题采用的阵风等效静力风荷载,该方法实际上也是力等效,不能体现等效静力风荷载与结构刚度和质量相关的特性,也不能保证结构的响应等效。为了确保拱桥结构在施工阶段的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安全性和便于大跨度拱桥的初步设计,本文将以某悬臂浇筑的大跨度混凝土拱桥为研究对象,分
混凝土桥梁处于温湿度和荷载作用等因素不断变化的服役状态,物理场和材料组分等因素影响和制约了混凝土智能化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碳纳米管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电学特性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影响因素众多,各物理场的影响形式与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目前,研究对此问题的关注和深度不够,压阻效应理论尚未完善。因此,有必要研究多物理场对碳纳米管混凝土构件压阻效应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开展碳纳米管混凝土压阻效应多物理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