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社会资本的现代转型——以杭州市城郊后珠社区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j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的村落逐渐被纳入城市规划的范畴,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由此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社会群体--失地农民。 相对于主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而言,这些因城市化的迅速扩张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实质上是被动性地卷入到了城市化的进程中,①他们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农民。因此,要想解决好“三农问题”,使我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推动失地农民向市民转变,塑造他们具有现代意识和素质是必然的趋势。 本文主要选取社会资本这一理论视角展开对失地农民市民化这一问题的论述。通过对社会资本理论的一般性和本土化的分析,认为作为一种具有非正式制度内容的社会资本现代模式的转型与农民市民化是处于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一方面,社会资本内涵的社会关系网络、信任、规范、参与合作四大因素为农民市民化程度提供了可参考的评价内容,这既是市民化特征的重要表现方面,又是市民化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现代社会资本也是推动市民化发展的内在条件,它所具有的“自我赋能”的力量,有利于失地农民在新的环境下重获社会资源、发展自我能力和素质、实现自觉市民化,与正式制度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市民化全面实现。 在这样的理论构想下,本文选择了经济较为发达,近几年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全国撤村建居的试点城市--杭州市,以其近郊“后珠社区”为例,对这里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现实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主要运用参与观察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期深入挖掘他们的传统社会资本解构状况以及在向现代社会资本转型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探讨社会资本的传统超越之路径。
其他文献
随着上海市户籍管理制度的逐步放开,许多来自农村和其他城市的移民取得了上海市的户籍身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上海人。然而,这些外来的“新上海人”的身份认同却受到制度、经
有宗教信仰的女性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被她们从属的宗教所形塑。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来呈现三种世界性宗教——道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以及他们对女
贫困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贫困群体中,除了收入型贫困群体外,还存在着一类新型贫困——“支出型”贫困群体,支出型贫困是相对于以收入为衡量标准的另一贫困群体。支出型贫困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影响和渗透无处不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关于建国以来歌曲变迁的社会学分析,本次研究以《歌曲》杂志为研究对象,结合分层抽样和系统随机抽样两种方式,获得512首歌曲。针对这些歌曲样本,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方法,通过显
学位
1978年到现在,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加速期,表现出“后总体性社会”的特征。在这个阶段,“自由活动空间”开始出现,“自由流动资源”增加,市场开